生死之思
也许是到了这个年龄,今天看到了单位里的讣告,是一位54岁的人,虽不是熟识,但见过面。现在这个医学技术发达时代,这个年龄还算是年轻的。心里隐隐有些哀伤有些许撞击。这几年接连送走了几位老师还有一位同学,总是没在心里放下,每每想起,不由自主的心里会涌上泪水。
1
到寿数的死别,应该是人生的常态而已。你所经历的人,一路上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感情与否,都会遇到这个。一时的情感接受度不管怎样,都要走出来放下,明白和日常的睡觉吃饭一样,再疲惫睡一觉就会恢复,第二天要有很多事情要做。之所以提起来就热泪盈眶内心不舍,还是在心里不忍心放下这个事情,执拗的不认为这是常态是要接受的事情,这是内心固执的坚守,太费精力的事情。
2
庄子对于生死的豁达态度,令人钦佩。
庄子认为人死是一件祝贺的事情,因为是生的开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篇》”
生与死是命,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由它去吧。“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
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死亡。“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3
孔子认为人的生死是命,不为人类自身所左右。“死生有命”《论语·颜渊》。“伯有有疾,子闻之,自脯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若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对于生死,更看重于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篇》”
着重对生的好好把握,对道的追求,对仁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子罕》)
4
王阳明一生成圣成学,更是超脱了生死,去世前弟子问其遗言,微笑着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终身致力于学问,终成为一代“立德、立言、立功”圣人,成就“心学”学说。
“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的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屈保全,以此把天理都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输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个百千年的禽兽。《传习录下卷》”
“於乎!死也者,人之所不免。名也者,人之所不可期。虽修知枯荣,变态万状,而终必归于一尽。君子亦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视若旦夜。其生也,奚也喜?其死也,奚以悲乎?其视不义之物,若将免已,又肯从而奔趋之乎?而彼认为已有,恋而弗能舍,因于沉酗于其间者,近不出三四年,或八九年,远及一二十年,固已化为尘埃,荡为泥沙矣。而君子之独存者,乃弥久而益辉。《祭刘仁徽主事》”
5
万事有阴阳、有好坏,有生就必然有死,有兴旺必然有衰败,没有单独存在的一面,这就是事物存在的必然条件。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可能成圣,也不可能成就某个大学问。每天努力的生活,享受这每一天美好的当下,不辜负时光,不辜负自己,也就是成就自己心中的大学问。
趁现在机体还运转正常的条件,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尽可能多的去做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