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总书记强调,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机制与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江西吉安的实践就是生动例证。安福县依托山地资源发展烟叶种植,2025 年近 2 万亩烤烟带动 800 余户烟农增收;峡江县创新 “烟稻轮作” 模式,实现 “一田双收”,电能烤房还让烟叶品质迈上新台阶。这种发展逻辑与当地 “山区康养、滨水民宿” 的规划一脉相承 —— 只有让生态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 “金山银山”,让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 “新引擎”。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特色文化产业如同纽带,将分散的生产要素紧密串联,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并通过创意转化催生多元价值。陕西礼泉县袁家村的转型就是典型案例。过去,这里以农业为主,收入微薄;如今,通过挖掘关中民俗文化,整合闲置宅院、传统农具和民间技艺,打造了关中民俗体验店、非遗工坊、农家醋坊、手工油坊等沉浸式项目。这些零散资源经过创意再生产,变成了一套完整的 “关中民俗文化套餐”,不仅契合了城市居民的 “乡愁” 需求,还让袁家村年均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 3000 元跃升至 10 万元以上,吸引大量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形成了 “文化赋能、村民增收” 的良性循环。事实证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仅能重组生产要素、激活文化资源,还能通过创意设计形成竞争力强、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当然,充分挖掘农村文化特色,离不开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既需要 “田秀才”“土专家”,也需要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吉安烟区建立 “技术员 + 示范户 + 烟农” 的技术推广体系,年培训烟农 3000 余人次;当地的 “本土人才培育计划”“一站式服务中心”“创业扶持资金” 等政策,为人才扎根乡村创造了良好环境。唯有让人才在乡村有奔头、有归属感,才能打造 “带不走的队伍”,为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而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正是这一基石上最具活力的部分。无论是陕西袁家村的民俗活化、贵州丹寨的非遗创新,还是江西吉安、浙江安吉的绿色转型,它们的成功都证明:只有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让乡村既有 “面子” 又有 “里子”,既有生态之美又有经济之实。
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用好文化这根 “纽带”、人才这把 “钥匙”,让更多乡村走上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康庄大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