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吗?什么能让我感到幸福?怎样才能让自己幸福地走完这一生?
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我比较少去做这样的自我觉察和反思,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时刻,比如31岁生日夜深人静的晚上、与许久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小聚后回家的车上,听闻儿时邻居家92岁的奶奶在一个下午睡着安详离世,这些问题会不自觉的蹦出来。
这几天看了马丁•塞里格曼的《真实的幸福》,细细品读下来,结合着反思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感受,对幸福感有更立体、深入的理解,这些理解也减少了我的一些困惑,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困惑。
赛里格曼的幸福公式:H=S+C+V,H是幸福的持久度。幸福分为两种,暂时的幸福(感官愉悦)和持久的幸福。暂时的幸福也即感官愉悦与视觉、味觉、触觉生理需求的到满足,如购物、美食、看电视、洗个热水澡等;而持久的幸福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优势、美德应对一项挑战并圆满完成时的感受。持久的幸福并不能通过增加暂时的幸福获得。感官的愉悦带来的是暂时的快乐,看似是幸福的捷径,但它并不能带来真实,更深的幸福,因为它不能给人带来意义感,而没有意义的寻欢只会带来更大的空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看着综艺节目或者肥皂剧一整天,看似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向往的“猪一般生活”,但是当关掉电视的那一瞬间,空虚、无聊就会袭来,我只是觉得我耗掉了一天的时间,仅此而已。当然,前一阵子,有一部纪录片《河西走廊》我也看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我的人文历史知识,我利用了我的好奇心和热爱学习的美德这两项美德增加了我的历史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所以,这是一件有意义、有真实幸福的事情。同样是看电视,两者的区别在于是我是否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获取意义。
S是幸福的天性,基因决定了幸福的基线水平,是幸福的恒温仪,这一观点我看来并没有很严谨的实验数据支持这一观点,不过这一观点提示我们不要太高估生活中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对人幸福感的影响,这些事件的影响都是短期效果而已。
C是生活环境,包括高薪、已婚、年轻、健康、教育程度、性别、宗教信仰等。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可能是大家最为关注和讨论最多的。赛里格曼认为在基本物质生活没要得到保障时,当贫困威胁到生存时,有钱绝对可以带来幸福;但当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时,财富和幸福感的相关性就会显著降低。其实,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对金钱本身更影响一个人的幸福,物质欲越高,越容易不幸福。欣赏这样的财富观,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周围人的生活状态,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V是幸福的可控变量,是个人最能把控的部分。如何增加幸福呢?(1)感恩与宽恕过去。感恩能放大过去生命中美好的记忆与感受,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的情绪,宽恕可以让自己自由,与被宽恕者和解,与自己和解。现实生活中宽恕很难,因为宽恕会消灭惩罚施害者的动机,会消磨愤怒。宽恕没有对错,只有按照自己价值观去评价放下心中的怨恨宽怒施害者是否值得。塞利格曼有句很有哲理的话:常常查看伤口不利亍愈合,遗忘也是增加幸福的途径。
(2)抓住现在的幸福。感官的愉悦随着刺激的消失就会停止,而且会习惯化,第一口香草味冰淇淋和第五口带给人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所以感官的悦愉往往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避免习惯化的小技巧是将刺激分开进入生活。品味和正念可以增加感官的愉悦和满足感,生活中使自己知觉更敏锐,专注于当下,沉浸其中确实是能带来更多美好的体验。 当下真实而持久的幸福是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心流”体验。心流是全身心投入地做事情,时间为你停止。心流体验的特征有很多,我认为有四点是很重要:具有挑战性,有控制感 ,为目标明确,有即时反馈。这与德西·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幸福三要素是吻合的。所以当找到与自己能力𣄃鼓相当的事情积极投入其中,心流体验就会产生。
(3)对未来充满希望。把不好的事情解释为暂时的、特定的原因引起的是获得希望的艺术。塞利格曼另一本书《活出乐观的自己》就是讲如何获得希望乐观这一积极心理品质。
如何在生活、工作中获得幸福?如何培养高幸福感的孩子?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生活、工作中面临的种种压力、挑战,如果人生只有不付出努力就获得的愉悦,不需要面对挑战,过度依赖暂时的快乐,一定不会幸福,这正是我们要主动抓住的增加幸福感的契机;我们经常在孩子摔跤处辅上垫子,在孩子难过时先替他找好借口,使他们感受不到通过利用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的喜悦,这并不会幸福。
(鸡肋的培训中看了一本书,整理写下了一份读书笔记,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利用了热爱学习、自制(想玩手机但没有玩儿)领悟收获了知识,喜欢这种感受,并激励我自己要主动创造更多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