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农家,祖上五六代做耕夫,面朝大山头顶天地劳作在巴掌见方的山角里。村子里人口不多,老老少少百多号,谁是谁的谁,某对某的某,外人比自家人算得更清楚;地方也不大住得却集中,谁家说话大声点,附近好几家都听得明白---村子里基本藏不住秘密,村民们也没有什么见识。
长到十岁左右,还是个村子里谁提到“恋爱”这个字眼大家都会觉得脸红的年月。夫妻间基本没有亲密言行,比如甜言蜜语牵手同行之类的稀有奢侈品,只要不吵架就算得上恩爱。外间看不到,自家父母的谈情说爱,就更难望难及!
其实他们很恩爱,但是不善表达抑或不表达。成年工作后,爸妈来城里拍照,在我强烈要求下,他们终于在儿子面前把手牵在了一起!也算补足少年时的一个遗憾。
当然,就算石猴子矗在那也有个雕刻的工匠在背后做创作的工作。我们小孩子对情情爱爱的启蒙,则来自黑白电视里的男主与女主一个拥抱或者传情的眼目,虽然多半还不是完整的;当有拥抱或者亲吻镜头的苗头出现时,旁边大人就开始切台,只让我们听听柔和音乐或者看看分散背影。我们常为之惋惜,但乐此不疲也是少年人的天性,抓住仅有的机会去回味。
言传身教的来源是村子里前人遗留下来的风俗---集体相亲。大孩子或者小青年带着小把戏到现场去助阵,基本没人被落过。因谁都会有个阿叔阿哥的,行动时候作为跟班去做些摇旗呐喊,搭桥牵线的工作。平日里的厮混,耳濡目染地滋养着这些青年人、少年仔在爱情上深造。每当节庆喜事,单身的青年男子就会汇聚一处,搭讪着扎堆的单身姑娘们。大庭广众下的追逐,似乎有隔靴搔痒之嫌:男青年夸奖对方是如何的勤劳大方,善于操持家务之类;女方则回应是男子太看得起了,自己哪有他说得这么好等……这是照常理的客套,技术含量不高,但能锻炼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胆量。有很多后生仔胆小木讷,见到姑娘们嗫嗫索索半天说不上句话,就会招来大笑,基本这次活动就没他什么份儿了。要么练好嘴皮胆量下次来,或者托着媒人去介绍。
要想获得姑娘芳心,开展下一步关系,人长得标直,嘴巴要甜会讨好姑娘家,家境人缘也不能差---我看到的该是表面现象 ,他们深入进展时,不是在夜里就是在野外山上 ,基本远离我们小不点了。
再看到时候,姑娘家已到男方家帮忙搭手做起了媳妇该做的活儿,这个事基本就成了。
至于对歌相亲、送荷包手绢作定情信物场景,到我们记事起,已经快绝迹了!
倒是闲暇下来跑到山梁寻吃野果的时候,常有牛倌老汉梁上吟唱糯糯的山歌,仿佛这些歌子能把他带回青年一般,为着那个俊俏的她,他把一身的力气倾泻到娘家的活计上,赢得娘家人对亲事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