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朱读书)在你享受躺平的同时,你的内心是否也在谴责自己?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们逐渐明白,很多时候,比起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加重要。

大学以前,每天生活都充满了目标感,考一所好的大学是所有学子唯一的使命。

那时的我们天真的以为,好的大学代表着好的未来。


后来,大学毕业了,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去,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喜欢做什么,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油然而生。


基于这种焦虑和恐慌的驱使,令我们本能的急需做些什么来掩盖、缓解、躲避自己的焦虑。

有些人,会选择努力工作、健身这些正能量的事情来掩盖自己的焦虑。

他们认为,在努力工作、健身的时候是在变好,于是在心理上就获得了一种至少我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幻觉。

就这样有了一个短期目标,就暂时不焦虑了。

时间长了发现焦虑又在心中隐隐作祟,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都潜伏在你的内心深处,寻找合适的机会浮出水面。

接着你又给自己设定短期目标,试图通过实现目标的这个过程再次掩盖你内心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

这是一个死循环,因为你不明白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你的内在是分裂的,一方面你给自己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目标,一方面你又追逐当下的愉悦;沉迷于当下的同时又谴责当下。

然而,你内在的焦虑和恐惧正是出自你尚未整合的自我冲突。

你是否听过有关精神分析上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追求当下的愉悦,贪图享乐,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对当下的认知与分析。

超我阳光正直,代表着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这也是它为什么总是与本我冲突的原因。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两者的协调者。

一边,你的超我不断的制定目标、规则和道德准则。

一边你的本我一直罢工。

那个想达成目标的你就会恐慌和焦虑。

它会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这样下去就废了,如果不完成,还可能没有收入、要是永远没办法执行了怎么办。


只要你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还在,你就会一直焦虑和恐慌。

因为你在不断的试图寻找答案,于是你的恐慌和焦虑就无法真正被解决。

三者的关系交织在一起让问题显得复杂起来,三者都没有错,它们都在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本我让你快乐,超我让你上进,自我努力的协调两者关系。

你如果选择和本我玩,你每天就会不务正业、吃喝玩乐、获得当下肉眼可见的快感。

你如果和超我玩,你就会没日没夜的沦为工作狂,你的生活充满了压抑和鸡血,你可能好久不曾体会过真正的快乐了。

如果没有了自我的协调,你将会获得精神分裂症的称号,下半生就在医院度过吧!

韩朱老师曾经说过, “恐慌和焦虑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看一些书籍,书籍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尽可能选择去看一些哲理性、心理学的书籍。”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远不止迷茫、恐惧和焦虑。

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是90年代靠写作赚了一个亿,怼遍欧美无数作家,唯独敬佩中国人的毛姆说的。


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读书,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于小楼一角仔细的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在寂静中体会人生的滋味,在书海中滤除浮躁的心态,淡泊名利,淡然处世,无疑是愉悦沧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