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秋守岗志》看平凡人的家国担当
文 / 曹付山
月满中秋,本是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时刻。窗外飘着阖家欢乐的笑语,桌上摆着香甜软糯的月饼,这般温馨的光景里,却有一群身影选择与孤独为伴——他们披上红马甲,把对家人的牵挂藏在心底,用脚步丈量街巷,用坚守守护着这一城的万家灯火。他们是默默的志愿者,是温暖的守护者,正是这份“舍小家”的孤独,换来了千万家庭“共团圆”的安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品读《中秋守岗志》,在诗行里感受这份藏在月光下的特殊家国情怀。
中秋守岗志
桂香浮巷夜初阑,万户灯明共月团。
遥想高堂分饼坐,近听邻舍笑言欢。
我披红甲巡街陌,独对清辉立晚寒。
非为虚名辞故里,愿将微暖护民安。
天涯共此一轮满,便是初心最可宽。
这首诗像一幅月下守岗图,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志愿者中秋夜坚守岗位的身影,字里行间满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更藏着平凡人最真挚的家国情怀。
诗的前四句,把中秋夜的团圆暖意写得格外动人:桂花的香气漫过街巷,夜色刚染上几分静谧,千家万户的灯火便亮了起来,和天上的圆月相映成趣;诗人站在街头,一边遥想家中长辈围坐分月饼的温馨模样,一边能听见邻里间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这是每个普通人心中中秋该有的样子,却也是他此刻只能“遥望”的幸福。
后六句笔锋一转,将镜头对准自己,冷暖对比间更显坚守的重量:他裹紧红马甲在街巷间巡逻,寒夜里只有清冷的月光陪在身旁,与不远处的热闹形成鲜明反差。可他从未后悔——并非为了虚名才远离家乡,而是甘愿用自己这点微薄的温暖,为百姓筑起一道平安的防线。虽然不能亲手为家人递上月饼,但抬头望见那轮照亮天涯的圆月,便知道自己的坚守与千万家庭的团圆紧紧相连,这份初心,足以让所有孤独都变得值得、让心底满是宽慰。
向每一位把思念藏进坚守、用平凡守护团圆的奉献者,致敬!
2025年八月十五(中秋)夜,写于宜春上高锦丰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