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一个学习者都希望自己是高效的,要快快快,我也是个学习者,也要快快快。不过,我和大家的方式不太一样,我不会报那么多微课、不会同时搞多头推进,我明白一个快的基本道理,那就是:慢就是快。
快,是结果,慢,是方法。就好像吃饭一样,吃饱是结果、咀嚼是方法,如果你为了着急吃饱而不咀嚼,那不见得能吃饱。这个道理这么简单,简单到都没有人相信了……
很多人觉得慢,就是指速度问题,但是慢其实是标准问题!慢,不是指随着性子随便搞搞,而是在关键的地方提高标准。标准高了,你的速度就会降低,表面上看着是慢下来,但是,由于高标准具有可迁移性,它在未来就会表现出飞速成长的状态,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快。
那到底什么是关键的地方呢?我觉得有5点:理解力、概念、区分、模型&框架、问题。
2
理解力是什么?我看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明确的。
关于理解力的书并不多见,所以,大家即便知道理解力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没有一个方法和套路提升理解力。我在2016年用了3个月的时间领读了一本书,那是我第17遍阅读,它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认为这本阅读圣经看似是在说如何阅读的,但其实是讲如何通过阅读来提升理解力的!
我特别幸运,我能用最笨的方法在这本书上待了17次,更幸运的是,我竟然在最后一次,调用了我最高标准的阅读能力!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理解力,可以细分为两步技术环节:
- 第一步,先用作者(可以延伸为任何一个和你交流的人、书、视频)的原话来解释原话的意思;
- 第二步,再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原意进行解释,如果解释通的话,那说明你理解了;如果没有解释通,那就是知识阻塞。
通常来说,大家在理解他人的时候,会直接跳过第一步,上来就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其实,这就不是理解力,而是自以为是。此外,在理解的时候,尽可能不要上来就用类比的方式,比如说“什么是目标管理?你说,哦,目标管理啊,就好像说你想要个什么东西就去要,那就是目标管理。”你看,类比确实容易对接上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很容易产生误差。
特别强调,知识阻塞是最需要我们关注的部分,遇到了知识阻塞,一定要慢下来,必须要彻底搞清楚。比如说2月底的推送以来,我的文章中总在出现一个词:“投射”,如果你能理解这个词(可能需要近10个小时),那就可以瞬间打通我解释事物的核心逻辑,否则,后续的文章怎么看都看不懂。
知识阻塞是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你肯在这里慢下来,它就会在不久的将来,给你超出预期的巨额回报。
3
概念,是对事物边界和内涵的界定,是对具体事物的高度抽象。
比如说,你如果理解什么叫定价错误,你的所有思考和行为模式都会全部自调整、自优化,瞬间成长N个级别。但是,如果说不清楚,那就磨磨唧唧地在低水平上勤奋。比如说,你如果理解了什么叫边际成本,你在任何行动决策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核心准绳,一定不会出大岔子。比如说,你如果理解了什么叫动机,所有行为抑制类问题(如拖延症)你就会有办法去处理了。
关于概念,我有个四象限图,分别用重要/不重要和基本/非基本进行构建。我只关注:重要的基本概念。这种概念有个特点,它构建了一个学科的基础,对这样概念理解得越透彻,它就越容易自己生长出这个学科体系,同时,它还可以演绎到其他领域,解释其他领域的现象。查理芒格说世界本身是一个整体,没有什么跨界一说,底层都是相通的,掌握了底层概念,你就可以掌握这个世界!多快!
学习,关键要学习高手对世界的定义方式,尤其是基本的、核心的、重要的概念,就足够了~
4
关于区分,这是一个被我包装过的概念。其实就是区分常见的逻辑工具,如果“逻辑工具”这个词对你来说是个知识阻塞,那我建议你去读《批判性思维》这本书,2个月,什么都不做,也要吃透它。我相信你未来会感谢我的建议。
来看,我学习中经常会区分的有以下的几点:
- 人和观点。爸爸一直告诫我,永远不要因为一时或者一事去给一个人下结论,这一点一直在影响我。无论你秉持什么观点,那都不是你,我不会对一个人下结论,这样就不会激发我的内心负面情绪,更容易保持开放心态学习。
- 事实、故事、观点、解读。事实,是一种客观的描述,无论是谁,不管在哪个角度看,都是相同的样子。而故事、观点、解读都和人有关,一个人跟他的过往经历有关,跟他的身份有关,所以,故事、观点、解读都和讲述者的价值有关。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澄清它们在逻辑中的关键点。
- 字面意义和真实意义。请将下面的四句话翻译成英文:喜欢上一个人,喜欢上一个人,喜欢上一个人,喜欢上一个人。中文就是这么博大精深,没有基本的区分能力,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区分能力是需要刻意训练的,我当年的方法特别笨,就是在每个自然段上写:观点、故事、解释、论证……好像,两个月之后就掌握了~
5
模型和框架,是高效思考的脚手架!了解我的伙伴都知道,我是一个模型狂人,只要有可能我就会构建模型,比如说常见的RSQC、PORT、GROW、TMBRT、PKS、EAT……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拥有构建模型的能力,有一个模型的话,那思考效率太高了!一步之后再接哪一步,都不需要判断,只要跟着模型套路来就好了。而模型构建又简单得要命,看看有几个步骤、几个流程,然后用你的大脑洞自己赋予一个概念就好了。
比如说我的问题解决前置信念:白兔爱肥鹅模型,就是用了BTAFE五个字母,分别代表着:最好、三种、充足的、灵活、有效果~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时,特别高效!
再说框架,模型必须要放在框架中才能起作用。有的框架也是模型,比如说GROW模型,就是一个通用的成长框架,凡是成长者必备的思考模型。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目标管理,我在帮助别人做个人发展战略的时候就用GROW模型当框架来嵌套:
- R:你的现状是什么?在这里嵌套价值线定位模型;
- G: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这里嵌套PORT、RSQC模型;
- O:你的思路是什么?在这里嵌套战略三要素;
- W:你的行动是什么?在这里嵌套抓手思维模型。
你看,啥问题能困住你?套路嵌套路,世界上最长的套路就是永澄老师的方法论!不过,框架的能力大约要在熟练使用模型后才会拥有~你要多分析他人的写作思路,作者用什么方式将概念、模型框架在一起的,它就好像是打怪升级一样,很快就会来到你身边。
6
最后一个是问题,我强烈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动阅读4个问题,我在读任何一本书、看任何一个视频、听任何人说话,都会问这四个问题:
-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 作者是如何组织内容的?是什么逻辑?
- 作者说的对不对,都对还是一部分对?不对的部分是为什么不对?
- 这个部分内容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此外,我还会增加对假设的询问,比如说作者推论某个观点,我就会问:“作者的前提假设是什么?他使用什么样的逻辑来推导的?逻辑中是事实还是故事、是观点还是判断、是喜好还是价值?他推导的对不对?这个假设还能用在其他的什么领域?”
这些问题回答下来,要花费很多时间,看上去特别慢,但是它会在未来给你送上大礼包的。对未来有信心,对现在有耐心,慢慢地等它到来吧~
这是关于如何提升学习效能目标的第三篇文章,第一篇谈了下自己的认知调整、昨天谈到学习的目标导向,用长期的发展方向做为导向,选定一个持续学习的领域,用精专的方式提升目标达成效率。今天谈到的是学习的架构导向,使用的是慢就是快的方式,将理解力(理解和区分)、概念、模型和框架、问题整体构架在一起,找到知识阻塞并高标准打通,就是提高效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