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1月28日,黄郛出生在绍兴府上虞县百官镇桃园的一个士族家庭,他曾做过民国总理。说起来黄郛与国学大师章太炎还有血缘关系,两人属于远房表兄关系。1905年之时,黄郛就以浙江省第一名的分数,被清政府公派至日本振武学校留学,并且主导成立了同盟会里“丈夫团”,自任团长。三年后,保定陆军学校中的14名学生包括蒋介石进入东京振武学校,二人就此认识。
回到国内以后,旧中国士族代表人物陈其美、蒋介石、黄郛三人在上海打铁浜的一间房子里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墙上写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三人理念相同,由志同道合结拜为异姓兄弟。
[if !vml]
[endif]
陈其美1878年为大哥,黄郛1880年为二哥,蒋介石1887年排第三。三个人里,陈其美是同盟会元老,蒋介石后来也是如日中天,而黄郛是最没有名气的一个人。其实早年蒋介石官位还没他高。辛亥革命爆发时,年仅30岁的黄郛已经是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而当时的蒋介石不过是他手底下的一个团长。
1908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暗杀,蒋介石失去了一个顶风遮雨的大哥,孙中山则痛呼:“失我长城”。1924年,黄郛鼓动下,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囚禁了曹锟。后来,黄郛成为代理内阁总理,代表中国对外发令。
[if !vml]
[endif]
达到了一生中的权力高峰,再后来,段祺瑞杀出回马枪,重掌政权,黄郛被迫辞职。北洋军阀倒闭后,蒋介石崛起,黄郛被推荐为南京政府外交总长。蒋介石只要遇到了棘手的事情,就找二哥黄郛。弱国无外交,黄郛所扮演的就是当年李鸿章的角色,出力不讨好的事全扛下来。
蒋介石北伐期间,日本人发动了“济南惨案”,日本少壮军人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进攻中国军队,杀害国民政府蔡公时等17名官员。重炮轰击济南城,中国军民死伤达万计。蒋介石不愿数面受敌,为了“北伐大业”、“国家统一”能够顺利完成,选择绕道北伐。
[if !vml]
[endif]
想与日本人妥协,又不愿担当“亲日和议”的骂名,于是把这个苦差事,交给了黄郛。黄郛代蒋受过,多次急电日本外务大臣提出严重抗议,但对济南案处理的立场无法强硬起来,也强硬不起来,算是受够了窝囊气。在日本人面前委曲求全,引得全天下的报纸痛骂,将外交政策的失败全归结到黄郛的身上,“大汉奸”“卖国贼”之声不绝于耳。
由于民愤太大,黄郛辞职。1933年春,蒋介石大部分的兵力用于江西的“剿共”上,而日本侵略者的铁骑已经越过长城,华北危如累卵。以国民党的实力,对抗日本军队完全不可能。中日交涉停战,已经是迫在眉睫。
[if !vml]
[endif]
南京政府一方面要做给全国民众看,调门很高,绝不妥协一类的话不断。私下的电文往来,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蒋介石和汪精卫最大限度地授权黄郛,要他务必完成使命。除了承认满洲国,割让东三省之条约外,其它条约皆可签应”。黄郛心又凉了,签条约容易,这汉奸之名,怕是铁钉带勾,永不回头了。
这样的局面,事情总要有人做,况且是自己的义弟,他明知是火坑,但必须有人去跳。当过一次汉奸了,也不怕多这一回,在黄郛殚精竭虑地斡旋下,“塘沽协定”就这样签订了。
[if !vml]
[endif]
协议中规定日本军队暂时撤出长城之外, 中国军队撤出长城沿线,并改为非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民众的反日情绪沸腾已至极点,这下炸锅了,黄郛再次被撤职处理,俨然是一个现代版的李鸿章。
天津《大公报》记者采访了黄郛,黄郛委屈地说:“这一年来的经过,一般人以为我黄某天生贱骨头,甘心做卖国贼,尽做低人一等之事。我并非不知道伸腰,但国家既需要我唱这出戏,只得牺牲个人以为之。”
[if !vml]
[endif]
现在的学者评价黄郛这个人时,认为他非常有争议,做了汉奸做的事,却是很多人为他鸣不平,认为他是在华北经手的几起谈判和签约,都是在中方极端不利的前提下进行的。怎么说都是当时政府的一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黄郛只是个勇敢的背锅侠而已。
名声臭大街的黄郛心灰意冷,和夫人来到安静的莫干山,过着每日农耕的生活,一直致力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并与村民结下深厚友谊。
[if !vml]
[endif]
1935年,华北再度爆发危机,即察哈尔事件、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这一系列事件统称为“华北事变”,蒋介石再度邀请黄郛出山整理华北危局,但他的这位盟兄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住在医院里。仅仅1年后,黄郛肝癌不治在上海病逝,享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