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的人生,到底是谁在控制?是你自己在控制吗?如果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不得不”?如果不是,那么是谁?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跟别人互动。人们之间的人际互动大致有以下几个境界,第一,是利益互动,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存需要,人与人之间是交换关系。第二,是力量互动,对应安全需要,我们既渴望有力量的人的庇护,又讨厌他们的掌控。第三,是情绪情感互动,对应爱和归属的需要。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爱和关怀,需要一个团体的接纳和包容。第四,是互相依赖和自我实现的互动,对应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不代表自大狂妄,反而是尊重共赢。最高境界是自我超越,也就是开悟。
如果不带着觉知,大部分人都在前三种状态下跟别人纠缠,然后要么控制别人要么被别人控制。有一次在我的公选课课堂上,我刚刚布置了一个人际关系的分组沟通活动,大家热热热热闹闹分组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子举手要去卫生间,我同意了,跟她说,快去快回。心想不过两三分钟,不碍事的。结果这个女孩并不即刻就去,而是去拉扯另外一个女孩子,示意她一块儿去。那个女孩有点犹豫有点为难,迟疑着……我看到了,就走过去,问怎么了?先前举手那个女孩说,我叫她一起去。我问后面那个女孩,你要去吗?那个女孩看我一眼,低头不说话。第一个女孩急了,说,你不和我去,我就不去了!我问,那你到底急不急着去呀?她赌气说,不去了!后面的女孩赶忙拉着她说,我去我去!然后两个人一起出去了。
这样的场景在你的人际交往中熟悉不熟悉?许多人的困扰,都来自与他人的情绪界限不清,使得在关系中面临“情感绑架”的困扰,不知如何改善、摆脱这样的互动模式,因而衍生出的各种情绪困扰与身心症状。一般女孩子的情形又要比男孩子更加严重,我记得我小时候,女孩子们要表现“我们是好朋友”的重要指标,就是“我们做什么都要一起”:买东西要一起、逛街要一起、吃饭要一起,上厕所也要一起,越是没有界限,就越是“我俩感情很好”的指标。
像我刚刚提到的那两个女孩子,在人际互动当中就是一方是掌控者,而另一方总是无法拒绝对方的要求,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的。事后,那个被迫陪伴对方的女孩来找我,问我为什么她总是不能拒绝?或许,是因为她并非没有发现自己曾经或正在被“情感绑架”。只是明知在这段关系中早已遍体鳞伤,却无法抗拒内心的负疚感和罪恶感,无法保护自己,以停止这个循环……你的脑袋都知道,但是心里过不去,你不晓得什么感受操纵了你,让你无法停止满足别人的需求……
被操纵和掌控的那一个人,总是得先处理、应付掌控者的需求,以至于必须忽略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并因此感到委屈和不公平。可是,当别人建议他不必这样做的时候,他又会感受到如果不这么做,对方是否就会用一些话、方式责怪他,让他感觉到负疚或罪恶,甚至觉得自己很糟糕;然后,必将深陷在这些情绪中动弹不得,恶性循环。
“你的人生,是别人在控制吗?”试着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再问问自己:“以前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愿意拿我的人生去满足别人的要求?”当你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或许,你会慢慢发现,发生在你与别人之间的人际互动模式,越来越清晰;你与他人(朋友,恋人,父母,孩子等)之间的互动,好像对方总是当负责“要求”你的人,而你总是负责“满足”他的人。如果不满足他,似乎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别人呢?因为我们重视这份关系大于自己,因为我们把焦点放在对方的需要和情绪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当你使用“不拒绝”这个技能的时候,为了减低伤害(感觉很像是电脑游戏的比喻),连带启动“合理化”的 buff,告诉自己:孩子本来就该听父母的话呀;我们是朋友,当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啦;我职位低,听领导的话是应该的,多做一些也是应该的啦……这样的内心对话决定了被控制的地位。
其实,控制者本身也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人,或者在这段关系当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只是,控制者比起被控制者还有一个更加厉害的技能,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projection) 到对方的身上,很巧妙地让对方认为“对啊,好像都是我害的”。他们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怕会失去这段关系,所以用一些威胁的方式,想要绑住两个人。
如何从这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呢?分三步。
1. 停——当对方在用情感控制你,或是你在控制对方的时候,先停下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当对方硬要叫你去做不情愿去做的事情时,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想去吗?如果不想去,又有破坏关系的恐惧,就停下来看看是什么样的“剧本”,正在操控这段互动。一个实用的技巧是喊停,当对方持续的用一些话来戳你的时候,你只要回复“等我想一想”不管他怎么说你都是讲这句话,把它想象成一面盾牌。
2. 看——不论是控制或是被控制的人,往往都是不能直接触碰自己的感受的人,当你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以及安抚自己的焦虑和负罪感,有些时候甚至可以离开现场,渐渐就可以建立起两个人之间的情绪界限。在上面的例子当中,你可能可以问自己:她“每次”都这样,你的感觉是什么?你真的允许自己被这样对待吗?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不是把她的焦虑和情绪“丢”到你的身上?
3. 选择——当对方情绪比较和缓的时候,你可以回到现场,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做出比较恰当的回应。这样的人际互动既然是一个循环,当你这边被切断、他无法再控制你的时候,你每次停下来,他就会受到挫折,而你继续坚持,他就“不得不”改变和你相处的方式。这里的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愿大家通过不断地精进修持,拿回自己的生命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