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莱勒的《想象:创造力的艺术和科学》,大体上的内容是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我自己是学艺术史的,现在从事与策划相关的工作,创意可以说是我的HP,一旦灵感枯竭,我的职业生涯离Game over也不远了,所以必须寻找一个一劳永逸获取灵感之泉的办法。之前有试过看造鸡汤火,空话连篇,毫无作用,还让我的大脑被愤怒冲昏,更别说什么灵感。
一个偶然机会读到了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其中有一段内容是谈论审美的,傅雷先生的建议是与同时代画作对比起来,多比较,多思考,多角度地欣赏,甚至还要了解画家的年代背景,生活境况,才能领略艺术品之美。这审美从我自己的角度理解,其实是仔细观察艺术品,充分了解艺术品信息之后的内心共鸣。从根本上说,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一次我们大脑的再创造工程。
于是,这也成了锻炼脑袋的方式,除了欣赏名画之外,阅读艺术家的生平也是获取灵感来源之一。我的书单排第一就是各个艺术家的传记,我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入手,分析他们创造力来源,感受他的思维方式。第二类书单就是心理学,关于各种特殊人群的研究,都说艺术家与神经质只有一线之隔,探索一下激发自己的大脑开发到max,又不至于走火入魔的方法。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创造力来自大脑。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训练大脑的办法:
一、放慢脚步,用心生活
现代人生活节奏过快,已经变得越来越像行尸走肉,生活简单到两点一线,固定模式,偶尔来自于朋友的邀约都会让我们显得手足无措,于是又形成了新的单身问题,社交都成了多余的奢侈品。那天我陪儿子一起看小猪佩奇,其中有集是小斑马过生日,于是给朋友们写邀请函,邀请他们参加生日派对,收到信的小朋友是如何回信的,这么个小事,演了整整一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英国人是有多"闲"。我突然产生了这么个洞见,怪不得精彩的动画片都是国外的,姑且不说技术上的差距,其实这个差距并不明显,其实就是我们单调的生活导致连创作动画的主题也是匮乏的。
你想一想,上一次你的生日派对是什么时候或者可以问你开过生日派对吗?你是如何联系朋友?是不是发一条信息了事。中国就是这样,生活非常缺乏仪式感,每天的生活与昨天,与明天并没有区别。何来时间留下来观察生活,更别说思考生活。大脑似乎也成了奢侈品,没有必要也没那心情来改变,来创造。
那么从今天开始,早起半小时,留给自己一顿早餐的时间吧,喝杯咖啡或是牛奶,浏览一下最近的报刊杂志,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至少,我保证你这一天工作的心情是很好的。
二、养成阅读的习惯,写下自己的感受
读书永远是不二法门,你读的书越多,你会越对书爱不释手,这是获取信息的最好方式。但是如何将这些信息加工成为自己的灵感之源?动手,在我推荐的书里,科学家研究发现,创造力根本来说源自大脑所有神经一起联动反应后迸发的火花。那么你边读边动手记读书笔记,相当于同时调动了视觉,语言,动手书写多方面神经,无论我们是否在记录后获得新的心得,但本身过程而言,已经是非常好的训练大脑的过程。名人的经历更肯定了我这个想法,著名的博学家,五百多年前的网红达芬奇,一生研究领域无数,并且他将毕生所得都记录在他的手稿中。而这些手稿都是晦涩难懂的镜像文字,以此不难看出,他记录手稿并不是为了留给后人看,就是自己再思考的过程。然而,他探索一记录一思考一创作的模式便像永动机一样,让他灵感和创造力源源不绝,使他成为“前无古人,后天来者”的天才。
三、不要啬于分享
也许有人会说,你自己知道这个办法就好了,为什么要分享给其他人?于分,我说的方法似乎变得就不那么可信似。不是这样的,我刚刚解释了创造力来自于大脑的活跃运动,那么锻炼大脑多运动才是关键。分享你所得的同时,其实是对同一些知识的第三次加工,它再次动用了大脑的多方面神经,甚至这次还加入了海马体。所以,我并不是无偿分享所学所得,根本上这其实是在激发我的创造力的过程。
谢谢你们看我的文字,希望你们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