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讲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当我们彼此处于吵架的环境中,为了避免和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内心会告诉你将要面对的伤痛你承受不起”。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处在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中,还是处在两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的需求总是潜移默化地为了满足自己,表面看起来你是在服务别人,满足他人的需求,但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我们终归都是自己让自己成长。
心理学上的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说法,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我们小时候所经历的一切,有时被遗忘,有时被清晰地印在脑海中,这一切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都留下了印记,成年后,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小时候对待这件事情的反应,当我们遇到幸福的时刻,小时候的自己如果能开心表达自己的幸福之情,成年后的幸福时刻我们就会很享受很坦然的接受,小时候的自己如果遇到过不被亲人看见,重视,成年后遇到类似的情况,由于成年人的智慧,对爱的渴望,我们就会本能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抓住这种被爱的需求,但往往这样的主动控制带来的是压力而不是相处的舒服,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真正的需要爱,只是担心又一次面临相同的遭遇。为了不让以前的旧事重现,我们将责任推给对方,指责对方看不见,不在乎,这让自己很受伤,其实是不敢面对曾经的伤痛,我们不愿意让被忽视的伤痛再一次重现,进而将自己的脆弱掩盖起来,不去真正表达内心的渴望。
从影视剧或者小说中我们看到过太多的错过和误会,有多少人因为不敢直面自己的伤痛而失去了被人看见的机会。小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伤痛,因而将之关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成人后这份伤痛变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部分,即使那些有最美笑容的人,这份脆弱也被深深的掩盖了,因为看似坚强的背后都是那些努力让自己掩盖的伤痛。
长大后的成年人,我们之所以被叫做成年人,因为我们有能力思考,面对,对自己负责,可我们内心依旧有个受伤的小孩,那份脆弱是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的,因此我们将这份不能承受的伤痛投射到那些与自己最亲密的人身上,也让彼此的距离拉远。而直面自己的过往,勇敢承认自己的脆弱,给予对方走进自己内心的机会,这也许就是心与心最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