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生活状态以及选择都与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你可能暴戾,乖张,不讲道理,是因为你的父亲从小对你拳脚相加,一意孤行;
你可能内向敏感不善交流,是因为从小父母情感不合,经常吵架。
你可能任性挥霍,铺张浪费,是因为你收购了精确到一毛两分钱的童年;
你可能恐惧婚姻,拒绝爱人,是因为父母从小就离异,你在缺爱的环境中独自长大;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我远在新疆的弟弟,他的父亲,嗜酒成性,喝醉了就就对他拳脚相加。边打还边骂:没出息的东西!
他每次挨打的时候心里就在默默的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有出息给你看!甚至想要来场成年后的较量。
成年后,他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一个年近五旬的中年男人被打趴下了。
他很后悔的告诉我:他就是想出这一口埋藏了这么多年的气。
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他和父亲是多么的相似,他俨然已经继承了父亲暴戾,乖张的脾气。
他在心里默默的觉得自己一定是可以有出息的,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父亲每次在暴打他的时候都给了暗示:你将来一定要有出息,这样才不至于被我打一辈子。
是的,就是这么可怕的暗示。
原来自己生活中的前进方向不是生来就有的,不言自明的。而是父母在你童年成长中不断植入和暗示好了的。
也不记得是几岁就有的感觉了。很讨厌我妈一副节省的模样。
明明身为干部阶级的他们生活很宽裕,可偏偏过的非常节俭。
每天放学,别的小朋友手里都有四五块的零花钱,可以随意的买汽水,买妙脆角吃。
为什么我要一块钱都要三请四批,买了什么都要事无巨细的汇报。我是真的红着眼眶的羡慕嫉妒。
每次带我买新衣服都要去菜市场二楼的小摊子上去买,常常为五块钱和小摊贩争得面红耳赤。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快,独立和自给自足变成为了我当时的梦想。
而成现在的我成人了,经济也独立了。
我很用力的向所有人证明和表现我的大方和优越。
我给父母买最好的用品,给自己提供最好的生活。
我在无声的向他们抗议着我经历的那些不被宠爱的岁月。
我自认为我跟他们不一样,我自认为我摆脱了童年时克己复礼的特质。
但是,变得优越和浪费就可以脱离原生家庭给予的在根上的教育了吗?
而答案是远远没有。
恰恰是因为内心不被允许的欲望太强。
通过反向的作用力,我把自己变成了自己向往的样子,同时又是自己所害怕成为的样子。
原生家庭若幸福,一辈子照耀你的前路,它会成为一种终生的信仰能量;若是不幸,则像一只恶狗,会不经意反咬你一口,哪怕你走的再远。
我也常常问我自己。
是否命中注定的不幸福的家庭就真的一无是处?
是否成年之后的人生能做的事情就是努力不活成他们?
小的时候我们只是孩子,我们的的价值体系不健全,我们无法判断。
这是人类特有的独特的阶段。是完成主观世界建立的阶段。
而这一切,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主观世界完整了,便会遇到客观世界。
而我们拼命想要逃离原生家庭的这个过程就叫成长。是主观世界碰到客观世界中间的那条沟。
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挫折是什么,挫折就是你掉进原生家庭的地窖里,再也爬不出来了。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你可以正视童年的生活,给自己的孩子一个不一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