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hape of water》,有时候英文比中文更具韵味,比如这部电影名字。
诚然,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对较单一和薄弱,某些细节也不太合乎逻辑。因为没有太多反转,所以每个观众都能够猜对所有的后续发展;故事内涵也不够深刻与发人深省,不如《潘神的迷宫》。只是镜头和音乐实在太精致与唯美,远远让我忽略了那些缺点以及片中某些暴烈情景。影片一开始,就是美轮美奂的水底童话世界。而后在艾丽莎公寓的每一帧镜头,光线运作下都如同油画般唯美,带着岁月的质感与凝重。音乐,更是神来之笔。无论是看电视时的两人踢踏舞,还是和两栖人那段致敬《爱乐之城》的梦幻歌舞,爵士配乐也很好地契合了情节发展。难怪朋友一开始说,这似乎是部英国片,因为那么文艺。
国内公开放映的片子,其实有删节,网上亦有被删节的内容。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情。孤零零的哑女爱丽莎,是一名政府秘密实验室的夜班清洁工。她的生活简单但并不枯燥乏味,她有同性恋画家邻居,她为他每天做晚饭,陪他去他心仪的男子店里买一尘不变的派,和他一起看电视里的歌舞片;她有好心的黑人同事,同事会替她排队敲卡,会和她絮絮叨叨家长里短;她也有欲望,隐藏在每天的泡浴缸时分,那也是她最快乐的时刻。
只是这样平静的日子,被实验室里来自亚马逊河的“神”给打破了。初次见面,是手与手的隔玻璃相触,她被惊吓了。接着是凶残的一幕:血淋淋的地板、惨白的手指。而后,是她小心翼翼地试探,起初用鸡蛋,再后用唱机,最后是那个舞蹈。他们就这样慢慢熟稔,慢慢用手语交流。她感到快乐,她的服饰慢慢增添了红色,是因为“在它的眼里,我是个正常人。”身体上的残疾,让她始终在正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正常对待。她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一一向他展示。那个对其他人凶暴的两栖人也在慢慢对她展现外在的温情与灵魂深处的共鸣。对她而言,那份温情与共鸣,或许让她在单一的生活中能瞥见一丝星光吧。
六神磊磊在《零度以下的爱情》里,谈及虚竹和银川公主、杨过和小龙女、狄云和水笙、张翠山和殷素素的情事,说正因为金庸把他们流放到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去,他们一切身份标签、矜持和防备瓦解了,所以才会在一起。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在狭小的空间里,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伪装、没有芥蒂、没有世俗的一些纷扰,才会在一起吧。如果他还在亚马逊河做河神,怎么可能去瞧一眼那个人间不会说话的哑巴姑娘?她在他落魄、受苦、受难的时候,给了他足以慰藉一生的关怀,他才会报之以对等的关注、乃至爱情。
所以,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也不再突兀。爱情本来就是可以惊鸿只一瞥,爱到死方休。全剧的高潮部分在于注满水的浴室结合那段。可惜被删减添加地支离破碎。那一瞬间,不觉得异样,只觉得十分平静、十分美好。最后的镜头,也似乎在暗示他们是同类人,水无处不在、你也无处不在。
此外,剧中的其他人物,也有着自己饱满复杂的性格。甚至那个快餐店老板,在忿然作色后,依然喃喃说了一句“这是个家庭餐馆”,我理解,他是把自己的内心很好地隐藏起来了。那个一门心思要出人头地的大反派,他娶金发美女,生儿育女,买了彰显成功人士身份的青色凯迪拉克,用电棍显示自己的强硬,对自己百般残忍,可是他也会忍不住在监控器里偷窥爱丽莎的身影。观影时,我悄悄和朋友说,他是喜欢她的,朋友对此不认可。但后来在看了网上删节内容后,我知道,他真是被她吸引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万分谨慎地替爱情一层层加上华丽外表、贴上无数的标签。纷纷乱乱之后,谁还有心情去俯视爱情本来的样子?我们觉得这两个人完全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呀,可是摒弃所有的差异、世俗、表象,爱情真的就会这样坦坦荡荡、裸裎相见,无关相貌、无关身份、无关地位、无关财富。或许,这个世界处处会出现淡淡的窘,默默的歉意,幽幽的尴尬相,但总有一些人会突然出现在你生活里,在你深深呼吸、重重准备、深思熟虑之前。
导演不是在说一个给成人看的童话故事,他只是用他特有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安静表达了一个观念:“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爱情始终会以它本来的样子默默展示”。所以,无论你看见还是看不见,无论你听见还是听不见,就像顾城说的那样,“春天是不会停下来的,所以花朵会枯萎,但是在春天到达的地方,永远有花朵。”爱情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