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在下一站再下车的我,还是在车门打开的一瞬间就蹦下去了。车门砰地一声就立刻在身后紧紧关上,于是我不得不照着事先计划好的那样从小区里绕到本该去的地方。
我顺着熟悉且陌生的路往小区里走,没多久就走到了正在施工中的小学门口。去年和小学班主任聊天时,老师确实说过学校要重建了,又想到同样一片废墟正在重建中的高中校园,我不禁苦笑起来。阳光从居民楼背后透出一束刚刚好射在校门里希望之星雕塑上,反射的光有些晃眼。见证我过往回忆的事物又少了件啊,我想。
读《在细雨里呼喊》时,我便常常想起小学学校里的操场,校门口一排的小店家还有学校旁的馄饨摊和盛满了金灿灿锅贴的大锅。说起来我的童年和余华笔下的童年是差了太多的,可是我就是能从他的描写里回想起年幼时的一幕幕,大概是他提供了一种回忆的氛围吧。
说“读万卷书,过一万种人生”,再读余华的书,我又认识了一批人,又体验了一种不同的人生。《在细雨中呼喊》写的是一个六岁被送给别人,后来又回到自己家里却不被接受,始终游离在家庭之外的十五六岁男孩子的童年经历。这份童年里有悲苦,有乐趣,却也有很多如今读来都叫人觉得现实到难以相信的事情。
余华把每个人物都写得那样具体真实,读完就觉得仿佛自己也认识这么一个人,而且在说着这个人的时候穿插着带点对那个人的描写,到后来讲述一件事情也能够自然而然的转到另一件事情。尽管时间点并没有照着前后顺序来写,却不会让人觉得混乱,甚至读完了还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自己就亲身历经了一切似的,而且每个人物都那样饱满和完整。想来上次读到有这种感觉的还是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大概这也是种写作手法吧,应当研究学习。
另外,余华笔下总有那么一两个人物叫人动容。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鲁鲁这个孩子,倔强不服输却拼命爱着自己的妈妈,爱着自己的亲人。虽然余华描写时的文字那样平平淡淡,但是这些语句所构造的那些画面,以及人物语言中的真诚诚恳,其间的感人肺腑与这样平淡的描写反差更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冲击。
书里关于时间和生死的描写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我似乎能够看到时间的流动。时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这隐藏的灰暗之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说来生死也不过是正处在时间之内或者只是脱离了时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