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5-6页
时间:2021年11月3日星期日
阿德勒指出,人相对于动物是极度的无能,他没有尖爪利牙,无毛皮翅膀,几乎毫无进攻能力。人只能选择过社会生活,过社会生活是人的根本出路。人是社会的动物,这是人的宿命。他认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人是社会的动物,脱离群体者,要么是神仙,要么就是怪物。个体生存无可逃避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人与他(第5页)人的关系、与职业的关系、与异性的关系,都表明人是一个社会的存在。
【阿德勒指出,人相对于动物是极度的无能,他没有尖爪利牙,无毛皮翅膀,几乎毫无进攻能力。人在自然属性上处于劣势处境。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属性比较突出。所以,阿德勒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致,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动物。】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构建了自己的人性观。阿德勒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fiktionaler finalismus)、追求优越感(streben nach überlegenheit)、自卑感和补偿(minderwertigkeitsgefühl & kompensation)、社会兴趣(soziales interesse)、生活风格(lebensstil)、创造性自我(schpferisches selbst)。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阿德勒称为个体心理学。所谓个体心理学,是把个体视为独特的一个整体,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才能得到理解。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
【阿德勒的“人性观”既“个体心理学”:他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
每一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阿德勒的人性观深受尼采,特别是尼采对人性的论述的影响。尼采非常重视意志和意向对个体及其社会生活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正是生命的冲动、冲力和创造力才促使个体冲破重重阻力,才使个体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阿德勒接受了尼采的观点,即人生是由目的和意识牵引和指导。当阿德勒看到另一位德国哲学家瓦英格(Hans Vaihinger)1911年出版的《“虚构”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as if”)时,他就将这个观点更为明晰和清楚地建构到自己的人性论之中。
【阿德勒的人性观深受尼采人性论述的影响。尼采非常重视意志和意向对个体及其社会生活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正是生命的冲动、冲力和创造力才促使个体冲破重重阻力,才使个体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一个人的意志力是一个人成就辉煌业绩的关键。】
瓦英格认为,虚构的现实要比客观的现实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更大。例如,个体对上帝和永生的信念,促使他在广袤无垠的冰冷宇宙中寻求人生的目的。个体同样是被类似的虚构、不可证实的,甚至是非理性的目的所引导和指引,比(第6页)如所谓的自由意志。
【瓦英格认为,虚构的现实要比客观的现实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更大。比如所谓的自由意志。是非理性的目的所引导和指引。】
阿德勒在1912年发表的《神经质人格》中(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指出,我们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即虚构目的论。他认为,童年和成人都无意识地受到这种虚构目标的牵引。如果个体没有一个无时不在的目标来决定、推动、规定和指引,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感觉、希望或梦想。
【阿德勒指出的目标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虚构”的目标来指引我们发展,如果个体没有一个无时不在的目标来决定、推动、规定和指引,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感觉、希望或梦想。】
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对环境作出反应。除非我们有一个无时不在的目标, 一个其本身由生命的动力所决定的目标,否则很难想象我们的精神会进化发展。
【阿德勒提出“虚构目的论”,指出目标的重要性,人建立目标,而根据目标而进行思维、感觉、希望或梦想。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和目标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