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 序言
批注:3-5页
时间: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自卑而超越——阿德勒的教育思想一、人性的理解可能会有心理学专家对这个题目提出质疑,因为他们所熟知的阿德勒是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物,怎么会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呢?
【教育学与心理学互为支撑,彼此相连。】
我们知道,教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要吸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之为基础,否则就是空谈。另一方面,心理学特别是个体心理学如果不追求教育的使命,而是沉溺于纯粹的心理学的研究,也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教育关怀是阿德勒从事心理研究的一个动力,他对个体人格的关注,对教育极具启发或有直接影响。因为人格也是教育关注的核心。阿德勒指出,他的研究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多年来,他的研究进入到教育学领域,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他不仅研究心理学,也写关于儿童教育(第3页)的著作,还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并对奥地利的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我们知道,教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要吸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之为基础,否则就是空谈。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他不仅研究心理学,也写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还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并对奥地利的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自然,阿德勒没有构建出体系化的教育哲学思想,也没有提出相应的课程论、教学论,但是由于其对人性和人的发展及其问题的深刻理解,的确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指出了一种基本方向,也就是一种教育哲学的方向。教育学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教育学的根基,就是对人性的理解。教育学的构建总是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基础,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泉,是个“无由头”的劳什子。因而,历来的教育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人性论的假设。
【教育学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教育学的根基,就是对人性的理解。教育学的构建总是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基础,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泉。】
在我国,有孟子的“人性善”观和荀子“人性恶”观(还有告子“人性无善恶”观)。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如果不教育,则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浸染而变坏,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才能“化性起伪”,合于礼法。不同的人性观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人性若是善的,那么就需要加以引导;人性若是恶的,那么就需要加以惩戒。在西方则一直盛行着理性的人性假设。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坚信人性由理性和感性组成,理性是人性的认知面,肉体是人性的感觉面。他们对肉体和理性的交互作用的解释或有不同,不论就其人的本性还是控制机能来说,他们都一致相信理性高于肉体。在经过了理性沉睡的中世纪之后,理性又在文艺复兴中被唤醒了。接下来的启蒙运动大力推崇人的理性,并试图建立理性的时代。康德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从自己造成的未成年状态(unmuendigkeit)中走出来。未成年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独立地使用自(第4页)己的理智(verstand)。……拿出勇气来(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这样,理性几乎成了西方人性论和教育的道统。
【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如果不教育,则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浸染而变坏,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在幼儿园,三字经的经典内容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幼儿听,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不过,随着19世纪非理性主义,特别是德国浪漫学派的兴起,理性的根本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进化论的兴起和传播,也促使人从进化的观点看待人自身:人和动物具有某种连续性,人的构成元素与其周遭的自然界是一样的,人与其他活动的有机体生物并无本质差别,尽管人代表着进化过程中的阶段。所谓独特的理性不过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而且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革命性地指出,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欲望特别是性,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在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自我、超我和本我中,本我(欲望)更为根本。弗洛伊德甚至还以此把人生划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弗洛伊德的性推动力一说影响巨大。阿德勒也被罗致门下,成为弗洛伊德的同事。但是,他慢慢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了生物性与本能决定论。尽管阿德勒也认为,个体的成长主要是受童年,特别是人生前四五年的影响,不过,他认为人格是社会决定的,而非性决定的;人格的中心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自卑感而不是性。
【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他革命性地指出,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欲望特别是性,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在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自我、超我和本我中,本我(欲望)更为根本。阿德勒却从社会性的角度丰富了人格的形成。他认为人格是社会决定的,而非性决定的;人格的中心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自卑感而不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