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摘录:
实际上,这样一种因(预见)不完美、遭受逆境而愤然超越的忧患意识,是一种优意识,一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以救世为群的意识。我发现,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意识尤为强烈。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充满了这种精神。每次听国歌的时候,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自卑而超越”的豪迈情怀。
教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要吸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之为基础,否则就是空谈。另一方面,心理学特别是个体心理学如果不追求教育的使命,而沉溺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也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教育关怀是阿德勒从事心理研究的一个动力,他对个体人格的关注,对教育极具启发或有直接影响。因为人格也是教育关注的核心。阿德勒指出,他的研究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多年来,他的研究进入到教育学领域,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感悟:
昨天听了郭建珍老师的课,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不过因为有事情,郭老师的课没有听完,今天开始读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吃力。郭老师阅读这本书已经五六遍了,我这才第一遍,有的地方不理解也属于正常。每天继续读,啃读!
一、人为什么会追求优越,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原因一:
追求优越和自卑性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人因为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而有了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因为人的本性忍受不了长期的低下和屈从,那种被轻视、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会唤醒人攀登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臻于完美。
原因二:
追求优越,是由于人的自卑感,但同时也是由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的产物。正因为人只有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在感受到客观世界和他者存在的前提下,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处境,才会在一种比较中会发现会意识到自己的自卑。
原因三:
人追求优越还建立在一定的生物学前提下。几乎没有人会因为狗的嗅觉灵敏而产生自卑感,产生超越狗的说欲望;也几乎没有人因为鸟儿会飞,而去练习飞翔,超越鸟儿。人没有必要去跟狗比嗅觉,跟鸟比飞翔,因为人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成功。那么追求优越的前提,是人拥有某些可能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的能力。
二、追求优越对于教育的发生具有什么样重要的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追求优越的需求,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就是人之所以要不断发展,这是因为人有追求优越的需求,而人有追求优越的本性需求,这是因为人感受到自卑。正因为人有了追求优越的本性需求,教育才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可能,也就是说教育得以发生的基础,是人有追求优越的需求。因此理想的学校教育应该助力儿童摆脱弱势困境,为儿童提供超越自我、腾飞梦想的强力支撑。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建立在个体以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方式追求优越的前提下的。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这其实背后都在努力的希望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理想的学校,都能成为,可以为儿童提供超越自我、腾飞梦想的强烈支撑。
三、儿童追求优越的方式有哪些呢?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第三、四章,阿德勒结合案例介绍了儿童追求优越的几种表现方式,分类不太清晰,但可以试着从有益和无益两个角度把儿童追求优越的表现方式区分。
阿德勒认为“有益和无益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利益,能否给儿童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我们要理解阿德勒的观点,就要认识到阿德勒对学校教育的意义认识。阿德勒认为学校应努力成为一个理解的场所,能够矫正家庭教育的弊端,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因此,阿德勒特别强调要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让儿童朝着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