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曾在黑夜里痛哭的人,不足谈人生。”
这句网络热语很适用于理解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中的一个主要观点: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于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与处境的愿望。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和追求优越一样,也是个体得以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都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就像水一样,既可以水利万物,也可能泛滥成灾。只有当这种自卑感阻碍了生命了成长,因过度、过分的自卑感而成为自卑情结时,才会成为心理问题。
就像是一颗种子,不管是面对着怎样的环境,每一个儿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我们不能否认,他们都是有自己梦想的,就如顾城写的《梦想》:
种子在冻土里
梦想着春天。
它梦见——
自己舒展着颤动的腰身,
长睫旁闪耀着露滴的银钻;
它梦见——
蝴蝶轻轻地吻它,
春蚕张开了新房的金幔;
它梦见——
无数花朵睁开了稚气的眼睛,
就像月亮身边的万千星点……
种子呵,
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只是这些种子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开出一朵怎样的花?却和他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到什么有很大关系。就如惠特曼说的: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种子成长最需要的就是阳光,梦想的力量也只有遇上阳光,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来。也许顾城正是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中某种光亮的不够(据说这一首诗原稿的末尾是:种子呵,在冻土里梦想春天,它的头顶覆盖着一块巨大的石板。)所以他总是在寻找着生命中的亮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去寻找光明。”“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桔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可惜的是,也许就是生命早期形成的人格特征太过阴冷、孤独,这盏灯还是未能如阳光般温暖他的心灵,走上了一条让人叹息的路。
孟子说的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仁、义、礼、智之“四端”,而人需要的就是要把这四端养成好,发展好,成为生命之基,养成“浩然之气”,成为生命中的那道亮光。有了这亮光,就能照亮未来的方向,就能带来信心和勇气,就能在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相处中,寻得一种内心的安宁。这亮光就是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心中的那片星空愈是明亮,就愈不会失去自我,就愈能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完善自我,至诚至善。也只有这样,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在捍卫自己的内心标尺中获得最大的自由;才能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不陷入自卑情结之中,让自己立于这大地之上。
2
阿德勒说“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作者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不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失去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近几年带的每届学生,我都会用《向着明亮那方》作为第一次晨诵的开启诗: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有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这首诗虽是儿童化的语言却是有着深刻的人生思考。小草、飞虫,虽然都是那样的渺小、微弱,但却始终在追求着生命的意义,追寻着人生的理想。生命也就像那小小的一片叶儿般孤单、微小,但只要有一丝的阳光,一丝的希望,就都要让自己的生命不断丰盈起来。不失希望,不失梦想,永远都要向着灯火闪烁的方向,用生命去谱写出灿烂的篇章,这首诗所传递给孩子的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量。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叫光*吗(班上一个孩子名字中有个光字,出于隐私考虑不写全名)”在晨诵完《你的名字》后,我让孩子们说说父母为什么给自己取这样一个名字。
“我小时候很喜欢对着灯光看。”他笑着回答说。
“也许是父母希望你带着光而来,希望你的每一天都光明的、闪亮的。”我看着他说。
“可能是吧。”他摸着头笑答。
光那时几乎是不做作业的,上课也很不专注,经常要么发呆,要么是一个人有说有笑,要么是故意给其它同学找乐子,同桌经常在暮省时“控诉”他的种种不是。每次没做作业,他也是低着头不语,两个字“忘了”。
但他想象丰富,特别喜欢上晨诵课,特别敢在晨诵课上发言。虽然每次的发言,我需要转好几个弯才能理解到他的意思。但还是非常喜欢听,因为这时,他的心是被诗歌点亮了的,他的语言密码也被激活了,如珍珠般点缀着,需要的是我们慢慢聆听后,帮他整理成新的诗篇。每次晨诵结束后的诗歌创作,也是他能完成的最好的作业。
我们也一起共读了“儿童成长三部曲”《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一百条裙子》,一起去思考如何做个真正的孩子,如何勇敢地踏上自我寻找、自我成长的道路,如何在与他人相处中画自己“最美的裙子”,这也是让孩子在故事中去不断遇见更伟大的事物,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光也很喜欢这些故事,在共读讨论中也是最为积极发言,虽然他的思维表达还是那样的断断续续,甚至会突然自己反悔“哦,不是这个意思。”但全班同学还是会为他发会心的笑声。他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着,在最近的《蜻蜓眼》共读讨论“在那个混乱、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一瓶香水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这个问题时,他说“很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在保持自己着的追求,让自己更香(这是一种生活品质追求,更是一种高贵精神的追求,香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是精神。)”括号里的,是我补充的,他也高兴地点头同意了。
在家长的一起努力下,他的阅读积累作业也越来越能按时完成了。期中考试,破天荒的考了80多分,重重表扬了他一番,记得那天他领奖时都是小跳步的。慢慢的,他的暮省作业也能写得更好了,那天音乐课后,他写了一篇《在心灵歌唱》:
小时候,我想当一名歌唱家,当然现在也是。
但上音乐课时,很多人都在放开嗓子唱,唯独我不敢。我为什么不敢呢?因为我害怕被大家嘲笑,怕自己的的声音难听。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勇气努力地歌唱,但也不怎么样,所以又放弃了。
直到六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是语文老师上,唱的是《萤火虫》。老师说,大家一定放开喉咙大声唱,那样歌声才更美妙。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大声唱,虽然有同学转过头来对我笑,但我心意已决,我的勇气就像一座大房子永远都不会塌下来。
后来,老师还点名让我唱,我上去的脚步很快,比平时快多了。我心想,我为什么不大声歌唱?这是为我自己歌唱,为我的梦想歌唱,为了梦想,受什么苦难都可以。唱完后,老师说很不错。老师还说要像萤火虫一样努力地发光,要有光。对“要有光”,这三字将永远地像石碑一样刻在我心里。
孩子,希望你永远记住:要有光!
3
“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念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事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情结来自于自身对事物的看法,每个人都是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自己。心有阳光,所有的问题你去都乐于去挑战,所有的困难都将成为你进一步提高的基石。心有准则,我们就不会生活在别人眼光中,不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像《小职员之死》中的伊凡一样失去自我,把自己的一切荣誉、幸福都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中,患得患失。心有方向,就会我心为峰,相信:有另一片天空,永远平静而明朗,有另一种阳光,即使是在黑夜。
一直鼓励、帮助、指导我的老师曾对我说:你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落在尘埃里。所幸你一直坚持自己,静默生长!不会迷失自己,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妄自菲薄,依然保持自我,也算是超脱了!我的回答是:谢谢一直的鼓励,我从未觉得自己是明珠。能低到尘埃里,也却是幸事,得仰望星空,静看世界,修炼自我,寻求内心的自由。
这几年,确实走得很艰辛,主动、被动地辗转于好几个单位,离开参与创办的学校,停下书写“春天的约定”。但庆幸自己通过阅读、网络交流遇见了干国祥、魏智渊、贾卫平、刘会忠、时朝莉等生命的重要他人,生命有了更高更远的朝向。“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这是我曾经发自内心的感慨。从构筑理想课堂,到缔造完美教室,从诗词理论,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几年时间的耳濡目染深深地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人生走向。在那些困苦的人生境遇里,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精神始终是明亮的,对教育是充满着希望的,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那道亮光。
常常在种种劳作、无奈、痛苦之后,抬天望天,似乎感觉自己就是那位“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流浪者。但我知道,这些都还不是至暗时刻,因为只都是一些外部危机,并且是一些只会让我坚定另外一种方向的危机。而真正的挑战,或者说可能的至暗时刻,可能还在于是否有勇气去和现有的一些做个真正的决裂,去纵身一跃,接受更大的挑战。
只愿生命里有更多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