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聚餐回来,喝了一点红酒,头还是带点晕晕的,陪宝宝玩了一会,洗了个澡头稍微好一些,继续拜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坚持半小时,收获几点,关于孩子细微的心理感受:
人际交往中的对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当事人感觉出来的。最高的礼仪是让对方舒服,而不是只顾自己做得符合习惯。
自我检讨,对宝宝讲过太多的“慢点”、“小心点”,比如在她吃饭、奔跑、爬上爬下等等稍微有点不注意出现小迷乱的时候,都会在旁边说上这么一句,回想一下几乎是口头禅,想想说这样的话时心里总是带有担心的,所以总要特别提醒,觉得自己是在关心宝宝,挺好的。但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是怎么样?反问自己,真得不喜欢这样的“提醒”和“关怀”,尤其有其他人在场,会觉得很尴尬,更窘迫。这种“不礼貌”会引起反感和抗拒,因而“不领情”继续没将你说的话当回事。
其实也不难发现当温柔与她对话时,她也是乖巧地回应,表现得很懂事。
学会换位思考,更懂得教育孩子,会和她相处得更愉快。以后一定要注意自己与宝宝之间的对话言辞,创建我们更为融洽的交流环境。
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你什么都不说,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调整自己。
对于这一点,自己也是做得不足的,平时太过于关注孩子,大事小事都嘘寒问暖,面对无所谓的小事时,确实应该视而不见,相信她有自己的处理能力。多余的安慰会给她造成不信任。作者提到的“不管是最好的管”值得思考,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