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参加了第二次沙盘培训,在培训中,老师一再强调,与人沟通,请尽量以“我感觉”开头,少用“你怎样”。多向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价、批判式的。
这个理论其实在很早之前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时,已经有讲到过。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被人忽视,会不由自主地加上自己的评价。想要做到客观中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联想到最近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小事,我处理的并不好。起因是这样的,和同事开玩笑,要用对方的表情包,因为我自己的QQ表情包收藏夹里一个表情也没有。对方也是开玩笑的态度,没有明确说不可以用。我就看了他的表情包,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一个大男生的style而已。不巧的是,正在看时,对方从外面办事回来正好撞上,有些尴尬。我脱口而出,“你的表情包,我一个也不能用。” 甩给对方一句话就撤退了。丝毫没有顾及到对方的感受,有没有觉得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
事后反思,做自我觉察才想到也许这样做是冒犯了对方。这是一个典型的不说自己感受,只顾评价他人的例子。如果当下,我看了后,这样表达,“我感觉你的表情包,很丰富,都很酷,可惜都太MAN了,不适合女孩子用喔。” 只表达个人感受,会不会给人的体验会更好呢?如果能再加上,“不好意思,偷看了你的表情包,我应该先征得你的允许。” 会不会更好呢?
虽然是件小事,对方也未必是斤斤计较的人。但我从这件小事里发现了自己的沟通模式,尤其是在和男生打交道时,遇到突发状况,很容易简单粗暴。虽然在对事上,简单粗暴是我一贯的风格,但用在对人上,就显得欠缺风度和智慧,能够好好说话就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不去注意呢?
再反思,这半年来,面对来访者,有些浮躁,耐心不够。还应该再多些倾听,多些共情,多描述一些感受,少用一些主观评价,可能会让我成长得更稳健。
之前的管理,是技术与沟通并重的工作,现在做咨询,凭的就是说话这门手艺。洞察他人,觉察自己,怎么好好说话显得尤其重要。钻研好话术,本来就是我的份内事。如果自己尚且不在这件事上用心体悟,又何谈什么成长呢?
今天在沙盘实际操练中,一位同学扮演了来访者。这位同学是带着自己身上的情绪来扮演这个来访者的,她的表现恰恰触动我进行深度思考。面对来访者,我能做到完全无条件接纳吗?我能客观中立地接纳彼此当下的状态吗?我的心胸够宽广吗?我的弹性在哪里?我能容纳多少东西?这是我对自己的反思。
真正的成长,是我们从与他人的互动、碰撞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觉察它,接纳它,改变它。我们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是逆行的菩萨。我们从别人的世界,看到了自己真实的模样,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真实,愿不愿意忍受成长的阵痛,才是需要人反复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