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置疑自己写这些东西的目的。原因觉得自己是不是“跑偏”了。我不是教育专家,没有与身等高的理论,谈笑都是知识的闪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本身写这些只是为了记录娃的成长过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自己在摸索前行,担心试错的代价太大,无法挽回,才要把一些事情想明白,尽量想明白,想清楚。
故事片好看热闹看完却觉冷清,纪录片真实平淡做过才有滋味。网上、书上的东西,我都当故事片来看,我只想做好自己的记录片,留下记录,多些回味。
前几天,有种蠢蠢的想法,觉得可以给别人提些建议,实在是愚蠢。针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千差万别,根本就是法无定法之事。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只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就够了。
今天思考的问题是和孩子沟通有关。
说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那纯粹是胡扯。虽然全天候上班的父母,再加上全天候上学的孩子,相处时间确实不多。一天中最长的时间就是晚上,可惜,孩子还有那么多的作业,做完之后差不多十点半以后了?
我个人的感觉,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孩子泡脚、一起早餐、睡前的告别。都是有几分钟时间可用的。都是碎片化的时间,只要不用来玩手机,和孩子相对而坐,怎么也就说几句话吧。这就是沟通。
因为时间短,沟通效率必须要高。
要有明确的主题:沟通的主题从哪里来?了解了娃,自然要沟通的主题就有了,你知道娃最喜欢的电影吗?最喜欢的饭菜?最喜欢和讨厌的同学吗?班上最有特点是同学是哪个?学校里的好朋友你认识不?任课老师几个男的,几个女的?都姓什么?叫什么?上课爱干什么?有没有什么变动?
还有老师,这是丰富的主题库。最初的几周,孩子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就是我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遮着盖着,就是和孩子最直接的沟通:
老师好不好?
好!
为啥觉得老师好呢?
哒哒哒哒,说了一通。
老师看来是刚来这个学校,脾气好就受你们的欺负,老师的希望和心愿咱们要帮着完成,对不对?
对呀。
那老师希望看到你举手回答问题,行不行?
行吧。
连续几天,回家都问一句,今天回答问题,爽不爽?
然后,然后就成了习惯。
除此之外,一般是由“你今天在学校里好不好?”说起,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先得到问题,然后才能说到消灭问题,家长就像灭火队员,发现了火情,就冲向那里,到了现场,再依据情况安排如何灭火。道理相同。
事儿一时说不清,就两次说,水滴石穿,慢工细活,孩子慢慢长,家长慢慢磨吧。
每次一个主题:一次一个主题就够了。讲多了,孩子就烦,让人讨厌就挺不幸的,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那就由不幸变成悲哀。
为了沟通的好,每次都准备要充足。有些事儿,一定要琢磨琢磨,情况复杂的时候,自己先得弄明白。
比如,我的朋友老王,他孩子因为一句“学习好的孩子都不会玩游戏。”就郁闷地,独自一人转悠了一个多小时,这种事情,挺复杂的,一定得琢磨清楚,必须谋定而后动。
另外,你讲得和孩子的理解是不是一个水平?
你讲得东西如果没有厚度,大道理讲得越清楚,越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显是明显,却让人恶心,会被他鄙视的么。
讲得太深吧,他又不一定能听得懂。“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对自己的孩子,多用点心,多了解他的理解水平,讲他们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话。
我个人的感受,讨论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我觉得孩子每天接受教育,每天都有变化,对他的认识很有可能就滞后了。拿着过去的印象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就是按着刻在舟上痕迹去找落在水里的剑,蹲在树后边等着撞死的兔子。
在平等的沟通和讨论中,孩子是一个主体,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才能有正常的反馈。说教等于摧毁,打骂直接破坏,如果想给自己今后挖个大坑,那就尽管这么干吧。说到这儿,这也算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现在多用点心,以后孩子顺利长大,自理、自立、自强,作父母的多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