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句民谣说的是先天条件和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活下去,安安心心的找点儿小事情过活并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对于一个有人觉醒意识的先进思想家来说,如果他的思想和创作充满着矛盾,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伟大的诗人歌德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父亲是餐饮源,母亲也是高官的女儿,他的家庭成员也是文学爱好者。在此影响下,歌德小时候接受过比较广泛的教育,你也读过很多经典的著作。
他年轻时也推崇浪漫主义的风格,推崇着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幻想着再造一个乌托邦式的新世界,一度的“狂飙运动”让他的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名声大噪。然而,当他发现浪漫主义的思潮已经沦为感性的滥觞,维特在房间里的一声枪响,歌德用一支笔写尽了对他那个时代的青年心中向往的乌托邦的绝望与无奈。中年的他与文坛的浪漫主义思潮居然相悖而行,终于将狂飙时代的浪漫不羁远远的抛到了脑后,甚至不希望用少年维特所经历的那般苦难来丰富锻造自己的灵魂,并将悲痛化为文字去取悦世人。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和幸福。(摘自“相国的小酒馆”)
在他经历了一个高产的创作时期之后,他貌似开始向古典主义妥协了。但是他却用了一个非常隐秘的手法,以古喻今。形式和表面上是尊重严谨格律的古代题材,但精神实质还是宣扬人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与行动不统一相矛盾的创作想必在本人看来也是比较别扭的吧。在他晚期创作的时期,他又投身于东方文学的研究,从三十而立创作到耳顺之年,他的事业渐渐放宽了,还建设性地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有非常特别的进步意义。他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探索人生的理想,虽然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却没有办法克服天生的妥协性和一些习气,不过这也丝毫不影响后人对他给予的高度评价。
从朝气蓬勃直到垂垂老矣,歌德的思想从激情与冲动发展到凝练深沉的古典和谐,其间经历了矛盾与抗争、痛苦与无奈。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经过数十年社会与生命历练,歌德把自己对生命与世界的感悟都注入笔端,育出一个缤纷的思想,这种思想一方面指的是歌德在生命各个阶段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宗教、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民族、民族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对爱情与婚姻,对革命与战争,对艺术与生活的领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歌德经过一生的辗转追寻,最终达到的和谐与东西大同之境。纵观人类历史,伟大的人总是在徘徊与彷徨中前行,他们寻求内心积极思考,并且通过笔尖来探索人文社会的奥秘,歌德无疑也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员。他在矛盾与彷徨中艰难前行,也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思想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