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无处不在,在学校教育中,更是如此。我是一名班主任老师,是网校18级学员,在网校泡了将近两年时光的我,携带着在网校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从大学校园走向了中学校园,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在这里我一直在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如何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从学生心理出发去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每个学生都代表着一个个家庭。我希望我的学生遇到我之后,可以改写他的人生轨迹,书写出精彩的故事。
我发现问题学生的背后,有着令人感伤的过去。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其实往往都是缺乏关爱,渴望得到关注的学生,他们往往成绩低下,但是他们想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老师的关注。所以为什么有些孩子被批评会觉得很开心,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多表达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出发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儿时的经历,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挺可怜的。
在这个物质丰富,经济条件良好的时代出生的孩子,往往比较娇生惯养,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等待的煎熬,所以当欲望得到一次又一次得满足,当他们将享受当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便不懂得感恩,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些人,总是感觉自己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家长太疼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头,疼爱孩子没有错,但疼爱过头就变成溺爱,这就是疼爱的方式出了问题。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往往不懂得珍惜。这时就需要“延迟满足”,什么是延迟满足呢?打比方一个孩子要一颗糖,你告诉他如果你今天不吃这颗糖,明天就可以得到得到额外一颗糖,那么如果他能够做到,他会感觉到非常快乐,并且也能够做到克制自己一些不合理的欲望,逐渐提高意志品质中的自制性。
有一个学生中午总是要回家吃饭,下午又要迟到,为了让他改正这个缺点,我和他妈妈沟通后决定,拟订一个协议,告诉他可以回家,但是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不能迟到,如果他迟到一次,那么就会减少一次回家的机会。有一次他迟到了,我告诉他今天不能回家,他一开始不愿意,我告诉他,只要你今天能做到不回家,我明天就让你回家。最后他做到了,并且第二天回家的时候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所以幸福不是一味地给予,而是告诉孩子,快乐需要自己用行动去争取,想得到什么好东西,就需要付出一定代价。
学生是渴望得到认同,都希望自己表现优秀,被老师表扬,不甘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一开学就采用了小组比拼的机制,在课堂、作业、卫生、仪容仪表等方面约束学生,让学生在竞争中力争上游,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相互督促、优势互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事实证明,小组比拼有很大的作用。
通改变学生的认知,来改变他们面事物的态度,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状态。比如有一天我说我这节课要考试,学生的情绪很烦躁,我就说本来这张试卷是今天的作业,那现在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你们考,考完今晚回家就没有作业了。于是他们就开开心心地考了这场试。对于学生来说,前者是一次讨厌的考试,产生的是烦躁的情绪。后者是少做一项作业,产生喜悦的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有时候一味的批评反而达不到效果,特别是在课堂上,容易打消积极性,也影响自己情绪。这个时候就可以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树立标杆,让其他同学看齐。比如坐姿,在上课前,我会花几分钟的时间调整坐姿,点名表扬坐得好的学生,这个时候其他学生也会很快就坐直。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表现棒,被老师看到,被老师表扬,所以当他们有进步的时候,一句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周都需要开展班会,我借用这个机会学习网校《体验式班会方案设计与带领演示》这门课,阅读韦老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并将所学的知识作用到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网校的课程很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老师教学的需要。我学以致用,对我们班学生开展了情绪管理、积极品质训练、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主题的体验式班会,让我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有趣,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去感知、探索和反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在新冠病毒疫情下学生返校复课后,我对年级进行了以《复课后的自我心理防护》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课,通过让学生认识情绪,了解管理情绪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充电宝”,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找到解决的办法,勇敢开心地活下去。
心理学在教育中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对于每位学校教师,学习心理学是一步步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是不断精进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自信的过程。用心灵温暖心灵,让更多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我是小渡陈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