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第二天,文茂发现那枚被丢弃在水盆里的莲子竟然一夜开花,并且还是一枝上开出两朵的并蒂莲,如梅花般大小。
并蒂莲是夫妻恩爱的象征,因此文茂见后才大喜道:“吾事济矣!”
他将那个小盆放在自己的桌案上,数日后花谢,子房也已经膨大,将其剖开后一边取出五颗莲子,加在一起刚好是十颗,与晁采送给他的相等。
文茂将这件事写成了信,让侍女送给了晁采。晁采读信后大喜道:“这就是预示我们二人会并蒂偕老啊!”
于是晁采用高丽纸制作了一个鲤鱼形状的信封,两侧画满鱼鳞,鱼肚子里可以存放信件。她用此物给文茂寄了一首诗曰:
花笺制叶寄郎边,
的的寻鱼为妾传。
并蒂已看灵鹊报,
倩郎早觅买花船。
盛夏过去,来到金秋。这些日子里二人始终书信不断,却没有机会相见。直到某天,晁采的母亲外出参加婚礼,晁采赶紧让侍女将消息通知文茂。
文茂获悉后大喜,当晚借着月色进入晁采的闺房,二人终于初尝禁果。清晨起床后整理好衣物,两人依依惜别,不忍分离。晁采于是剪下一缕鬓发赠与文茂,并对他说:“珍藏好我的青鬓,将来早日与我共白头。”
文茂回家后将这缕秀发藏在了自己的枕头下面,浓烈的兰花香气沁人心脾。于是文茂又给心上人寄诗曰:
几上金猊静不焚,
匡床愁卧对斜曛。
犀梳金镜人何处,
半枕兰香空绿云。
那日缠绵过后,两个人又很久没找到机会。晚秋时节,金风渐凉,不再适合到外面的池塘边游玩了。呆在房内的晁采无聊至极,于是又让侍女给情郎递去一首诗:
珍簟生凉夜漏馀,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
文茂对曰:
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
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已自伤。
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
惟应分付青天月,共听床头漏渐长。
从此以后,二人再也无缘相见。晁采因为过于思念情郎导致心中积郁,容貌日渐憔悴。母亲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于是严加审问她的贴身婢女,婢女只好吐露了一些实情。知道了二人的事情后,晁母叹曰:
“一个才子,一个佳人,理当会如此。只是自古这样的鸳鸯多苦命,如今我应当成全他们才是。”
于是托媒,将晁采嫁给了文茂。
考证及吐槽
作者在文末便说文中莲子掉入水中开出并蒂莲的故事疑似改变自战国时期的书籍《说林》中陈丰和葛勃的故事,而“怜子苦心”这个谐音梗也是汉代的典故。
虽然这个完整故事的原始出处似乎就是《情史》,但“试莺”这个名字却有更早的渊源。
这里引用公号“圆明园遗址公园”发表的文章《话圆明 | “荷花节”考——从圆明园荷花节说起(下)》中的考证:
“试莺”见于《琅嬛记》所引《真率斋笔记》、《谢氏诗源》、《玄散堂诗话》、《采兰杂志》四则,所恋者为宋迁而非文茂,《玄散堂诗话》称其为“贞观中事也。”
“真率斋”是元赵孟頫(1254~1322)的斋名,《谢氏诗源》、《采兰杂志》为宋无名氏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一“《文选音义》”条:“《元散堂诗话》‘试莺以朝鲜原茧纸作鲤鱼’云云,此出龙辅《女红馀志》。
案钱希言《戏瑕》,明言《琅嬛记》、《女红馀志》诸书皆桑怿依托。”又《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一载“《琅嬛记》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元伊世珍撰,……钱希言《戏瑕》以为明桑怿所伪托,其必有所据矣。”
由此可见“试莺”的故事起于宋元,明清以后与晁采故事混合。
可见,“试莺”与“晁采”原本是两个人,直到明代才合二为一。而晁采其人大概率也是明朝所杜撰出来的,“晁采”一词原本的意思就是美玉。
再说这个故事本身。这可以算是一个毫无波澜的甜文了,讲的就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终成眷属的故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之所以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都是因为晁母的深明大义。
情史的第三卷叫做《情私类》,这里的“私”指的就是不经过父母而直接相爱的行为。古代讲究礼法,标准的婚姻流程就是双方家长缔结婚约,然后订婚期下聘礼,最后把新娘娶回家。
这其中当事人的意见反而是最不在乎的。对一个家族来说,这样的“私”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是有可能抹黑家族的。如果晁母是个顽固分子,强行将二人分开,那么这就会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是多么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