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温度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内心丰盈,平等对待学生。因为只有饱含爱的教育,才会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生命力。

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而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李镇西老师说,当他读到这里,他无比感动:陶行知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教育家,与其说因为他首先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不如说他首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某种意义上说,童心就是“儿童视角”,没有这样的视角,绝对当不好老师。

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的“成人视角”依然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使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的过程,教育智慧和艺术等。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教师的大脑”,而是“孩子的心灵”,因此,我呼吁——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无论什么高科技手段,都不能取代教育中“人”的气息。单独一切都是电子时代因为面对面屏对屏取代,教育所应有的气息,人的温度就没有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心灵;不只是看知识的正误,还要看精神的善恶。就算是知识传授,我们也不仅仅看结果,还要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度、求知欲、情绪状态、思维方式等因素,因为知识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旦没有了人的气息和温度,真正的教育便消失了。对应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点,原来自己这些年不知不觉中践行着这些,从2016年接触到教育类书籍阅读之后,我行我素,教育的路上不再孤单了,很多困惑都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带着学生学习朗诵,课前五分钟“我是朗读者”,彩虹花诗配画,经典诗词唱诵,古诗节拍诵读,有点儿胆大,不再把自己的教学困于分数之内。

读《教育要有“儿童视角”》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神圣感,李镇西对“儿童视角”的教育学理解: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当然这个理解,李镇西老师说:不是我的“原创”,而是读两位让他十分尊敬的教育家的著作所受到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这样深情地写道:“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当读到“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句话时,不禁怦然心动,想了很久很久。教师应该多想想自己曾是孩子时的欢欣、恐惧、喜好、憎恶,想想小时候自己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老师怎样上课,这不就是“儿童视角”吗?

原来曾经以为那些深奥的教育理论是如此简单,单纯,随着这几年对教育专业类书籍阅读,也打破了我先前固执己见的看法,前些年总是对专业类书籍有所抗拒,担心那些深层次的教育理论读不懂,看不明白。

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再读教育专业书,没有晦涩难懂,没有了之前的误解。反而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协助,更好地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才能把人当人,而不是当“材”。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想着培养“人材”而不是“人”,没有了“人”,自然也谈不上“材”。如果我们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杰出的“人”,需要的“人材”自然层出不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