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迟来的随笔,只是闲谈,同时也晒晒照片。
去年台湾之旅,先后走了花莲、垦丁、高雄、台北,照片的顺序也是如此。之前我写云南和大马两篇游记,是按攻略标准来写,有涉及具体的吃喝玩乐介绍。这次台湾之旅隔的时间较长,我已记不清细节;近期刚好有些感想,就借此写成一篇随笔。
以前每次出去玩,基本是我在打理事情。这次全权交给两位基友安排,才发现不用动脑筋其实挺爽的 : )
但全权交出去这种事情,并不是每类性格的人都可以接受,比如黄色性格。带黄色性格的人,内心是目标导向,并且有控制欲望。在一个团体当中,他希望处于主导地位。
大部分情况下,他会想完全由自己指挥。如果是一起出去玩,那么去哪个地方、挑哪些景点、先后游玩的顺序,这些可能都要被把控。甚至细到在什么位置、用什么姿势、拍怎样的照片,他都可能会有想法——因为他是目标导向的,比如想要发一条什么效果的朋友圈。这个例子,来自于同事饭桌上分享的真实故事。
而哪怕是让别人安排事情,也只是先让人安排而已,最终还是会插手指挥,还是得经过他的同意。
为什么带黄色性格的人喜欢控制?
一个原因是,内心本能的诉求就是主导。不做发号施令的人,别人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黄色性格本能的心里会不舒服。
还有一个原因,事情本身进展或者结果确实不够好。黄色性格因为想要主导,为了能让自己站得住脚,在某些方面他必定投入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确实成为这一方面的高手,这样他才具备实际话语权。因此,许多时候他确实可以发现别人无法看到的问题,加之他本能的主导欲望,事情做成这样他是不满意的,于是就会想要出手控制。
除了目标导向、控制欲望,黄色性格还具有很强的批判性。由于缺乏耐心、脾气暴躁,加上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敏感度较低,黄色性格很容易对他人进行严厉的批判,常常缺少对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
黄色性格的典型批判流程:通常先找一个事情作为理由,以事情为出发点,对目标进行质疑和反问。抓住话柄之后,目标已经无法反抗,黄色会进一步反问质疑,让目标感到害怕,为后续严厉批判做铺垫。正式开始批判会由事情入手,但最终往往发展到底层人身攻击,“能力不行” 是典型的说法之一。
我对黄色性格的认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我的亲戚和过往的领导,与黄色性格的他们相处和接触非常多,故而有作为旁观者的客观体会;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我自身。
作为一个红+黄,红色是我的主要性格,天性中最重要的动机是追求快乐;而第二性格黄色,则给我带来了追求成就的一面。
为什么前面说对黄色性格的认知,一部分来源于我自身?因为红色和黄色性格的特点我都具备,所以黄色性格每一个行为和反应,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我可以深刻体会到的。
比如,在行程安排上。
目标导向的黄色部分,让我对行程的把控要求很高。大到城市选择、游玩顺序、交通方式,小到每个目的地的开放时间、亮点特色、停留时长、注意事项,基本都会事先查询、考虑和规划。看攻略 -> 标地图 -> 做筛选 -> 串流程 -> 画导图 -> 订服务,细到每个小时在哪里做什么,像放电影一样把整个行程过一遍。
是否我喜欢这么做?其实并不是。这样做要花费很多精力,也需要很大的耐心,这个过程实际上并不怎么享受。是否这样才是正确的旅行方式?也不是。旅行是一种很主观的体验,快乐与否是自己的内心决定的,行为上怎么做,并没有对错之分。
本质上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在“节省精力和耐心”与“让行程目标和路径清晰”之间,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它更能满足我内心的诉求。
事实上,旅途中我们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很多调整。但正是由于前面规划的过程,我对如何调整亦是十分清晰。总之,行为背后都是由内心动机决定的。
而,批判性的黄色部分,让我在基友没能细致规划行程,导致大家在太鲁阁国家公园中没有目标和路径,走路1小时仍未找到景点时,内心第一反应是不满意的,并且有批判对方的欲望。但很快我就调整过来。
红蓝黄绿四种性格都有其优势和过当。跟目标清晰的黄色出去玩可以很省心,但如果你也是一个有控制欲想主导事情的人,那么你们就可能会起冲突。几位基友都带有绿色,都是温和之人,性格很好相处,但同时也有目标不清晰、随遇而安的可能性。选择一个队友、认可一个人,既享受其优点,也接纳其不足,方能细水长流。
每种性格只有不断修炼,才可变得更加均衡。不用担心失去原本的特点,每种性格的内心诉求和第一反应是不会变的。改变的只是你对性格的认知能力,以及你最终选择出来的行为。
聊完性格,也聊聊认知。
我第一次认识到 “认知”,是在《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中,Robin Williams 分享的 “约书亚树” 小故事。
很多年前的一个圣诞节,我收到一份圣诞礼物,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各种树的书。那时候我住在父母家里,所有礼物都打开后,我决定出去走走,认一认邻居家的树。
出去之前我读了书的一部分,其中提到的第一种树是约书亚树,只需要两个线索就能认出它。由于约书亚树相当怪异,所以看到书中它的照片时,我对自己说:“哦,北加利福尼亚绝对没有这种树,这种树太怪异了。如果我见过,肯定应该有印象,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之后我拿着这本书走出去。
我的父母住在一个小巷子里,这里共有 6 家住户。其中 4 家的前院里都赫然立着约书亚树。我住在那里已经有 13 年了,而我此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约书亚树。我在这个街区转了转,发现几乎每一家布置新居时苗圃里都有约书亚树卖,至少 80% 的住家前院都种有约书亚树。
而我在此之前居然从来没有注意过!
在我知道了这种树之后,我是说在我能说出它的名字后,它就无处不在了。这正是我要说的:
一旦能够说出什么东西的名字,就会很容易注意到它。你就会掌握它,拥有它,使它在你的控制中。
这个小故事在书的第一章,我当时读过后的感觉是,哦,这样子。几天后我通读全书,用思维导图做了总结,把书中提到 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 这4个原则记住了。当时也没有特别的体会。
后来当我走在外面,看到各个商店的广告牌,地铁轨道旁的大屏推广海报,我看到它上面的很多细节,脑海中想的却是它运用了哪一个设计原理,观看的视角完全不同了。
当时还在网易,参与的项目会跟不少负责内容编辑的同学打交道。他们产生的文章内容,我竟能看出诸多版式设计的问题。于是我组织了一个分享会,跟几位内容编辑同事讲了《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中的内容,并拿着他们已经发布上线的内容,现场挑问题、做优化。几天后其中一位同学跟我说,他编辑内容时脑子里全是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
瞬间我想起了 “约书亚树” 的故事,焕然大悟,这就是认知。
我自己感觉,人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先后有 4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像我在阅读设计书之前,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版式设计的知识。在做PPT或者排版一篇文字的时候,哪怕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差,我也完全看不出来,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绝大部分人都处在这个阶段,许多事情做了很多年,对它的认知是最初的状态,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认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开始有了敬畏之心,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正是因为进入到这个阶段,我阅读了不少版式设计方面的书,逐步积累了一点点认知。同时也更加清楚,自己不知道的还有更多。
一旦在某方面进入这个阶段,对于其他的很多方面,你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自信满满。因为你认识到,在那些领域,之前可能也是处于这种无知的状态,才会以为自己达到了一个水平。
第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知道。当你在一个领域积累了足够多的认知,同时在刻意练习和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你会渐渐掌握到这个领域的规律和套路。在这个领域,你逐渐具备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它应该是一套清晰的逻辑,可以指导一个之前完全不懂该领域的人进行有效学习。
第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对某个领域的深刻认知已经融入到潜意识中,在意识层面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潜意识已经快速做出了判断和决策。当你回过头再看时,才发现那时候做出的判断非常复杂和综合,你通过有意识的考虑都需要花一些时间。但之前你却能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完成,并且产出的结果是正确的,与通过有意识思考之后得出的一致。
前面三个阶段,在某些领域我有经历过,比如对于摄影从无知到有一定的认知(当然也是很浅薄);第四个阶段则没有达到过,只是我自己对认知阶段的推测和设想。
但认知不仅是 “你知道一个事物”。
认知本质上是一种判断能力,是基于一个综合情况而做出的精准判断。什么是综合情况?其实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事情,它们都是综合情况。
举个例子,拍照。
每个人多少都有拍过照片。到一个地方玩,看到标志性景点,看到漂亮的风光,都会忍不住拿起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但很多人拍的照片比较普通,大家不会觉得好看。为什么?我认为是缺少摄影上观察和构图的认知。
观察,是为了寻找和发现美的元素。
许多人被漂亮的风光打动,开始进行拍摄。自然界有它本身的美,但表现自然美的照片,却不能自动成为一幅美的作品。我们平时看到很多的照片,题材本身都很漂亮,但即使它们聚焦清晰、曝光正确、后期得当,却依然缺乏趣味。无论是剪裁、遮挡还是增添什么景物,都无论弥补拍摄时所缺乏的东西——那就是在题材固有美之外,拍摄者心目中所认识、所发现的美的因素。
什么是美的元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综合的问题。好在摄影发明时间悠久,历届许多有天赋的大师将他们创作时主观、抽象的认知不断归纳和提炼出来,现在我们有了一些相对明确的判断标准——当一幅照片的内容,它具备了鲜明的形状、线条、明暗、质地、颜色、立体感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那么它就具备了美的元素。
当我们观察船、帆、桥、树、房屋或人物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状、线条、明暗、质地、颜色和立体物的结合体。不要认为那是一条山路,一栋房子,而要把山路抽象成线条,把房子抽象成一个三角形加一个矩形。当画面中的主体元素都被抽象之后,找出鲜明的、具有趣味的那些,它们才是值得拍摄的内容,才是照片中美的元素。
这就是观察需要做的事情。
观察之后是构图。
构图,是为了组织前面观察时发现的美的元素。
构图就是将画面中的形状、线条、明暗、质地、颜色和立体感这些视觉要素,通过布局、对比、节奏、优势、平衡和统一这些构图原理组织起来,吸引和抓住观众注意力,从而准确表达拍摄者要传达的见解、看法和思想。
如果没有构图,照片中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各种形象都要求受到注意,那么出来的结果只会导致混乱。
这里不打算班门弄斧,我也是学习大师们的课程和书籍。推荐网易公开课《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这是我的摄影启蒙课,作者是杨晓利老师;推荐 Michael Freeman 的《摄影师的视界》《摄影师的思想》,大师的认知水平高超,更难得的是表达能力极强,书中优秀的图示也大大方便理解;推荐 本·克来门茨 / 大卫·罗森菲尔德 的《摄影构图学》,这本书需要达到一个认知水平才能读懂,并且每次阅读可能又有新的认识。
总结一下认知。
认知本质上是一种判断,其结果就是做决定。两个人对摄影的认知有巨大差异,在拍摄时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拍出水平完全不同的照片。摄影之外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所以认知可以说是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为自己挑选适合的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认知,方可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
以上是近期感想,纯属闲谈,感谢阅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