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观的经典, 平静,温馨,也耐人寻思。这是我看过的电影当中,国语配音最好的一部。
这部电影的流水印象:随心所欲,有感而发,发乎情,止于礼,恰到好处。
电影的开头设置非常之巧妙,如果没有开头一段小林大悟做入殓师的那段精妙杰伦的演绎,也许后面的很多情节就会显得非常之不可思议,比如,小林怎么会坚持做了入殓师等,因为开头的渲染烘托,使得后面的内容就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死亡是人人恐惧而讳莫如深的话题,活在世上人人都像影片中拼尽全力游回故乡的游鱼,最后都是死在路上,最终也没能达成所愿,就因为如此,人人才畏惧死亡,对死亡极力回避,但是看了入殓师对死者的 化妆整仪、纳入棺中, 那么安详那么宁静那么美丽,就像入睡之后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另一扇门,迈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这不是死亡,相反是另一条重生之路,也就是庄周的“生死一”,佛家的“生死轮回”,是灵魂的暂时的栖息即如社长所说“一路小心,我们后会有期。”从此我觉得死亡也是那般的静美,那般的神圣,那般的庄严。不禁要想,如果我也有那一天,如果能够如此美丽的离开这个人世,那么死而无憾,死而无惧了。
此片可以说是语言最精短的电影了吧,人与人交流主要不是语言,而是靠演员的精彩表演,主人公的痛苦纠结都是通过肢体的,面部的,眼神的,以及音乐,画面来完成,小林大悟第一次参加入殓仪式的那种纠结、那种无助、那种无语言说、无人诉求的悲愤,没有用一言半语来描述,而是通过大提琴的的琴声和回忆的一幅幅画面来一一展开,小时候练琴,父亲坐在一旁;小林和父亲去海边捡石头,小林给父亲一小块石文,父亲给小林一大石文,画面中的父亲五官模糊,以及后来父亲背叛他们跟人私奔,小林大悟一个人在非常之空旷的开阔地拉琴,苍凉,萧索,这些画面用倒叙的手法表现了小林大悟幼年的幸福与痛苦,其实也是通过这些来表现小林大悟不由自主的阴影重现,画面加上单一的音乐,把主人公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林是沉默的,面对各种苦难,朋友的藐视,妻子的离家出走,他都是默默承受,没有任何的抱怨,怨言,他就像一直沉默的羔羊,不辩解,不申诉,不争论,他只是沉默,默默地独自“享受”咀嚼内心的痛苦,默默地低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哀莫大于心苦,这也许是对他最好的诠释,歇斯底里不是最大的痛,只是一种宣泄的极致,但沉默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过还好,最后,终于赢得了朋友的尊重,妻子的回归,世人的理解。
小林每当提起父亲总是带着深深的恨意,说 “说好每年都交换石文的,可是只交换了一次,他还真是个狠心的父亲啊” “如果让我遇到他,我会打死他”,当父亲去世的电报打来后,小林不想去看他,可是棺材店的女人的经历使他改变了看法,因为抛弃孩子的父母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回头路的,但是他们是多么深刻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啊。小林大悟看着躺在地上的那个他称之为父亲的人,仍然是冷漠的,可是当父亲手里的小石文掉下来的顷刻间,他和父亲之间的坚冰突然哗得一声纷纷融化。爱能融化所有的坚冰,包括夙愿、仇恨。这个细节设计得如此的意外,可又是如此的经典,如此的感动人,让人之动容,让之心碎。
此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题材独特,演员表演的细致入微,音乐的配置,画面的烘托,都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实在是难得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