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说新语·赏誉》
郗嘉宾钦崇释道安德问,饷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道安答书云:“损米,愈觉有待之为烦。”嘉宾未返书,谓左右曰:“米犹尚存,何有于糠秕耶?”
人物背景:
• 郗超(郗嘉宾):东晋权臣桓温谋主,郗鉴之孙,虽参与军政却笃信佛教。
• 释道安:东晋高僧,佛经翻译宗师,创立“本无宗”,提出“出家者皆释姓”。
译文:
郗超敬仰道安法师的德行学问,派人送去一千斛米,并附长信表达诚挚心意。道安回信道:“承蒙赠米,反而更觉‘有所待’(指物质依赖)是种烦扰。” 郗超尚未回信便对随从笑言:“连米本身都是糠秕般的存在(不足为贵),何况其他身外之物呢?”
三重文化深意
1. 名士与高僧的思想交锋
道安以《庄子·逍遥游》“犹有所待”典故暗示物质供养违背佛家超脱精神。
郗超反用《庄子》“糠秕”之喻(《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自嘲所赠米如同糟粕。两人借玄学语言完成精神对话。
2. 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场景
道安推行“释”姓、制定僧规,使佛教本土化。郗超撰《奉法要》融合儒佛,二人互动体现士族精英对佛教的改造:物质供养仪式背后是哲学层面的价值解构。
3. 权力与信仰的矛盾统一
郗超辅佐桓温篡权(后因父郗愔忠晋而隐瞒),却为道安建寺译经(《高僧传》载其捐巨资造檀溪寺)。
“米犹尚存”的暗喻:米象征世俗权势(供养能力),糠秕代表虚妄执念,展现权谋家对功名的超然观照。
历史回响
此则被唐代道宣收入《广弘明集》,成为士僧交往的典范案例。道安回信中的“有待”说,更启发了支遁“逍遥新义”(郭象注与庄学本体论的融合),推动玄佛合流。郗超临终将私人庄园赠道安寺院,践行了“糠秕观”的彻悟。
终极隐喻:
当粟米被还原为尘芥,权谋家与高僧在精神层面达成平等——这是《世说》对魏晋风度最精妙的赋形。若需深挖思想史脉络,可延伸至六朝“三教论衡”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