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怆阳关道
阳关的历史,已经无需我们赘述。“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赋予了交通咽喉要地阳关凄怆的离愁感。
作为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是汉代对通西域的重要门户,如今的遗址只是一个小土台。在阳关博物馆里,兵器与农具的展示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将士驻守边疆的情景,远离家乡的他们在出征时往往是九死一生、马革裹尸。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首着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阳关这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这里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的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今日的阳关,不再是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日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 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等古遗物,俯拾皆是。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的悲愤。残} 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锁阳城, 落]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是岁月的自然风光。
走入敦煌都尉府,都尉大人给我们办理出关文牒,相当于古代的护照,从阳关出去,就等于跨过了当年的国境。
我们一致认为这里很美。单单一个烽燧就已经非常美,你可以想象-下,当你站在阳关烽燧旁,目光越过古丝绸之路越过苍茫的戈壁滩眺望塔克拉玛干沙漠,转身是连绵的雪山,平铺在你面前的是在繁盛之时可以并行14架马车的阳关大道。难道这还不够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