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先生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他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本书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它为您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二是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比如,很多人的情感经历一直不顺利,不断地恋爱、分手,结婚、离婚,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有些人和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整天处于对立、逃避或争吵的恶性循环里无法自拔。
我们都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越爱越孤独呢?原来都是自恋惹的祸。我们自认为很爱对方,实际上是爱上了自己强加在对方身上的投射,根本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所以一直纠缠在糟糕的关系中痛苦万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拆掉自恋的墙。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这堵墙原本是为了抵抗打击,但却将我们圈在墙内,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看不到更大的力量。
然而,只有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并与其他人建立起真爱的关系;也只有看到更大的力量并顺从这个力量,我们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并获得真正的解脱。
并且,在自己构筑起来的墙内,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洋洋自得的、自以为正确的。
例如,看起来最谦逊的人,骨子里也是以谦逊为荣的;看起来最痛苦的人,也是一边痛苦一边自大的。
所以,我们本能上都是抵触改变的,因为那意味着要拆掉这堵自恋之墙。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说过“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箴言,就是说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的状态,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越爱越孤独的深层的心理原因。
比如一个女病人X,她因童年时母亲对其过分控制,又强调要加强自我保护,导致她一直处于一种“别人都是来害我的”妄念之中,即使医生是来帮助她的,她潜意识中也认为医生是要害自己的,因而恐惧不安,会不自觉地去抵抗。
美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认为: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着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因此,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但这个最普遍的愿望却很容易成为奢望。
并且,这时我们越自以为是,越以自己的“小我”为荣,我们相爱的渴望就越会成为以我的“小我”消灭对方的“小我”的战争。
心不动的瞬间最有洞察:就是说若想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你至少要有某个时刻,可以放下你的“小我”。
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事,比如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仍然是“小我”对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如果你以你的观点自居,把你的观点等同于你的“我”,当你错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就会严重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你的“小我”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小我”的死亡。
睡眠浅就是因为自恋,我们都妄想控制世界,则是最核心的自恋。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围绕这种感觉的,是自己很少能察觉的一些预言,如“我早就知道事情会这样发展的”。这种预言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如果我有了一个什么样的预言,我就会只关注与这个预言相符的信息,并且会将事情朝我所预言的方向推动,而事情一旦背离了这个预言的方向,我会很容易受到刺激。比如说某人可以在雷雨声中安然睡觉,但如果雷雨声停了,有人用很小的声音来敲门,那人却很难入睡。是因为其内心接受了雷雨声是其控制不了的事实,但却不愿接受一个人是其控制不了的原因。因为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内心的预言不同,导致了其会有不同的行为。
这种对人的控制欲望无所不在,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制欲望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很强烈。
正因如此,很多父母都看不到孩子。因为,在家里,掌握着财权、话语权和力量等各种资源的父母很容易沉浸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觉中,对孩子的控制欲望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意识上,他们会很爱孩子,很想为孩子奉献,但事实上,他们很难看见孩子的真实存在,结果他们越想爱孩子,就越容易否认孩子的独立意志。
很多家长习惯在升学、工作和婚恋等关键时刻干涉孩子的事情,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作选择。他们意识上会说,这是紧要关头,孩子的人生经验不足,他们的经验很重要,但潜意识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潜意识上,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失控的感觉,他们惧怕孩子的发展轨道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也担心孩子变成一个真实的、有自主意志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从而不再是他们幻觉中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