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你去拜年了吗?有人向你拜年吗?
说起拜年,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就算是在同一个地方,随着年代的不同,拜年的方式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出生在福建省泰宁县的一个小乡村,从记忆开始,七十年代到现在,四十几年间,当地的拜年习俗在不知不觉间就发生很大的变化。你要说哪年开始变化的,还真说不清。
七八十年代,大家生活水平还不高,平时也没什么好吃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来说,平时要想吃点肉什么的,也没地方去买,只有等到五天一次的圩天,镇上(当时也叫公社)才会有肉买。
平常家里招待客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荤菜。如果是至亲的,或者很重要的客人,家里就会杀个鸡或杀个鸭什么的,一般情况能给弄两个蛋吃就算是奢侈的了。
一般人家里都会养一两头猪,过年杀一头,除了过年吃的,就把剩下的肉做成腊肉,基本要吃将近一年。然后把猪油熬一下,装到坛子里,也是要吃一年的。如果不够吃就吃茶油或菜籽油。
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下面来说拜年。
春节过了,一般初三开始到元宵这十几天是专门用来拜年的。拜年是男人们的事,而女人们则必须呆在家里,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戚朋友。
有些亲戚的年是必须要拜的。比如:岳父母家,舅舅家,姑姑家。拜年还讲究礼尚往来,你来了,我也要往。谁先来,谁后去也是有讲究的,如果该先来的没来你就去了,会让对方觉得失礼。
你家来客人了,村子里的邻居都会来请他们去吃点心。如果你去一个比较大村子里的亲戚家拜年,你就会一整天都处在吃点心的状态。首先会在自己亲戚家里吃,然后隔壁邻居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请你去家里吃点心。吃的东西也大体相似,一般是过年吃的红烧肉、鸡肉、豆腐、鱼之类的,还会有自己家里酿的米酒。然后,主人一定会煮上一碗米粉,这在我们那儿寓意着长长久久的意思,无论如何,你是一定要吃上几口的。
这拜年,肯定得带上礼物吧。受经济条件和物质供应的限制,那时的礼物也很简单,一般就是一包冰糖。重要的亲戚包个一斤,一般的亲戚就包个半斤到一斤不等,糖包上还要贴上一块红纸。如果你亲戚是个大家族,你得用篮子挑一担糖包去。
因此,每到年底,那时的人们都要到供销社去购买足够的拜年用的冰糖。其实,包过来包过去,那些糖最后也基本上会回到自己的家里。
拜年时,大人们一般会带着家里的小孩一同前往。小孩们也爱去,因为,如果有小孩来拜年,亲戚家一般会准备一个鸡腿给小孩子吃。因此,那时过年,家里一般要杀六七只鸡,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鸡腿供前来拜年的小孩们吃。如果小孩来了,你拿不出鸡腿,又担心别人说你小气。这可是关乎面子的事。
现在拜年已经与原来不同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我也记不清了,或许就是这样一年一年慢慢变过来的,不知不觉也就适应了这些新的变化。
现在的拜年,似乎更象是完成任务。形式还在,但内含却完全不同了。
首先,糖包换成了红包,简单了。重要的亲戚100元,一般的60到100之间不等,不用挑糖包了,只要口袋带上足够的钱就可以了。
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腿的年代,你一天也基本只能去一个亲戚那儿。而现在,开个车,至少也有摩托车,一天可以跑五六个亲戚家都不是难事。
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也不缺少吃的,拜年每家吃点心的习惯也没了。到了亲戚家,就是喝个菜,聊聊天,问问家里的情况。因为不吃点心了,隔壁邻居家也不用去了,没事的话,半小时就走了。说是拜年,更象是走个过场,说明我来过了。用“到此一游”或许也恰当。
时过境迁,现在拜年的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还在,但内涵却没了。
或许,在不远的明天,连这个形式都还会发生变化。比如,打个电话,聊个视频,说句过年好,问候一个身体健康,就算是拜过年了。
做为春节的重要习俗和礼仪之一,我还是希望拜年这个仪式能够保持下去。如果什么都可以省略,什么都可以简化,那春节的传统文化也就慢慢没了内涵了。
#年纪大了,你还会回老家拜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