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难以让学生爱上学校呢?因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尽管思考是缓慢的靠不住的,如果能成功,人们还是愿意动动脑子的,人们喜欢解决问题,但是不喜欢尝试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学校的功课总是比孩子所懂的难,他们不喜欢上学也是理所当然。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家,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的避免思考。
这条原理告诉我们,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的获得成功思考后的愉悦,教师需要重新考虑他们鼓励学生思考的方式。
1.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和其他物种不同,许多人会说我们的思考能力。其实思考是世上最难的事情,这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从事思考的原因。认知心理学家说,人类不常思考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是用来避免思考的,福特说思考是很费力的,而且还是缓慢的,靠不住的,大脑能做很多事情思考,并不是他最拿手的。思考有三个特性,首先,思考是缓慢的,其次,思考是费力的,最后,思考是靠不住的。我们不擅长思考,那么又怎样度过每一天呢?答案是当我们能侥幸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赖记忆,你的记忆系统要比思考系统可靠的多,而且提供信息又快又省力,其实记忆还是储存指引我们行动的策略。运用记忆不需要太多注意力。到目前为止,大脑让你免于思考的两种方式,首先是一些最重要的功能不需要思考,你不需要思考,你看到的事物就知道周围有什么,其次你倾向于用记忆而不是思考指引行动。为了免除思考,能够改变,能够自我改变,你会不断的重复一项同样的任务,最终变成习惯,大脑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来,让你不动脑筋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通过练习可以只需要很少的精力,甚至不需要费力。尽管我们不擅长思考,我们其实喜欢思考,因为我们生来就有好奇心,也寻找可以进行思考的机会,但思考很难需要条件合适,这份好奇心才能存活。
2.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很脆弱。
尽管大脑不是为高效率的思考所生,人们其实很喜欢进行智力活动,至少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如此,比如玩一些填字游戏或者研究地图等解决问题会带来愉悦感,成功的思考可以带来满足感成就感,大脑会产生一种让你兴奋的多巴胺,愉悦感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好比是自己听懂的笑话,比别人告诉你笑点的笑话更好笑一样。脑力活动吸引我们,是因为他给我们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但不是所有的思考都一样吸引人。
如果内容不足以保持你的注意力,好奇心在什么情况下会有长久的力量的答案,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如果在解决问题时获得了瞬间的愉悦,那么解决太容易的问题,不会带来愉悦感,解决太难的也不行,它会自动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总之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人们喜欢思考,更精确的说是知道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带来的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好奇心使得人们去寻找新的主义和问题。
这一分析给为什么多数学生不喜欢上学提供了一个答案努力解决,难度恰当的问题是有好处的,但是解决太简单或者太困难的问题,不会让人开心,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做有难度的问题,难怪他不会喜欢上学了,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呢?给他容易点的作业你可以这么做,但是你必须注意不能太容易了,否则他会觉得无聊,不管怎么说,提高能力总是好事,有没有可能让思考容易点而不是降低题目的难度呢?
3.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了解思考发生的机制会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让思考变得困难,还会帮助你理解怎样让学生的思考变得容易一些,是他们更喜欢学习。需要理解三个概念常识记忆是一个储存于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的巨大仓库,事实性知识可以是抽象的,长期记忆中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意识之外,在使用之前他静静的待在那里,进入工作记忆时,它会浮现到意识中。你的常识记忆不仅包含了事实性知识也包含了过程性知识,长期记忆中储存着证据的程序,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为什么做数学题容易解决问题却很难的原因?工作记忆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问题的,所有信息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所以工作记忆空间一旦拥挤,思考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总的来说,思考的成功取决于4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思考都有可能会失败。
4.对于课堂的启示
如果明白了这一原理就会理解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或者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学?从认知学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是否持续的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愉悦感,教师能做什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种感觉呢?
1. 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2.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限制3.解释再解决的问题。4,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5.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6.改变速度,7.坚持记日记。
在成功的思考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常识记忆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我的感受:明白了这一原理,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如果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太深,学生总是学不会,他就会失去兴趣,如果学的知识太简单,学生就会感觉太无聊,比如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如果题目太难,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太简单就会觉得非常的无聊,也会失去兴趣,那么如何做才会更好?需要老师运用教育的智慧,精心设计你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必须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这一点上也符合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特点,因为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它的认知背景不同,那么同一道题有的学生会感觉非常简单,有的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很困难,不论是简单还是困难,学生都会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归根这样的原因来看,这也是学生不想上学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