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帝都60公里,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有一处“野境”,地貌、风景独特,可谓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深受广大驴友的青睐。这,就是有名的“南北梯”,当地人又称“南笸箩、北笸箩”。
五月下旬,时已暮春,人间芳菲凋敝,暑热渐起。而山上却是杂花生树,葳蕤生凉,爬山正当时也。我们一行十几人,相约爬南北梯,9:30在山脚集合完毕,拄杖携包向山中进发。
“南北梯”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景点,俗称“野山”,以“险峻”得名。爬“野山”,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办公楼格子间内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体力、毅力均不可少。
不同于人工痕迹明显的香山,这里的山,谷空、林密,层层峭壁倚盘岩怪石而立,发白的岩石似乎在无声地诉说流过的长长岁月。随着山路蜿蜒,南北梯山脉陡然出现,层层叠叠的山岩,像两条逶迤的长蛇,随时向你爬行过来。我不禁像稼轩先生一样发出喟叹:“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
山间小道逶迤,仅容一人通过;两边树木林立,满眼千山皆绿。山中人迹稀少,除了我们一行登山之人,另有五六个登山的,看样子像退休以后,到处游山玩水的老人团。山中空气湿润,脚步踩在土路上,噗噗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格外清晰。山头上的烟云明明灭灭,来去倏忽。山雨很不友好地不招自来,刚刚到山口处,天空竟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同行的“宋大神”将他的超大号伞借给了我和阿蕾,但刚刚撑开,雨就不下了,于是将伞收起。可是,伞刚收起,竟然又开始下雨了!人称彭sir者打趣我们:“你们就撑着伞吧,这样就不下雨了,别人也就不用打伞了。”
来到一个交叉路口,中间有一块石头画着指示箭头,分别指向北梯、南梯,我们选择沿北梯路线上。霏霏小雨中,沿着几乎看不到路的羊肠小道爬到了第一个险关,这里是北梯的入口。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云散雾霁,呈现在眼前的,是千仞峭壁,几乎垂直90度!正常双脚直行就不用想了,登山杖也用不上了,即使手脚并用攀爬也要抓住铁链!硬着头皮上吧,先上去的会拉后上的一把,最关键的是腿长的需要拉一把腿短的。一边爬一边感叹,如此险境,前人是怎么在坚硬的岩石上嵌入铁链子的呢?
有一段路很窄,一边是陡峭的石壁,一边是望不到底的深渊,身子要紧贴着石壁慢慢挪过去;还有一处需要借助搭在石崖上的树干,手抓铁链才能过去,而树干下,就是黑黝黝的深渊……跨越这个地方时,大家都停止了嬉笑,仔细观察哪处可以用手抓住、哪出脚踏上去不会松动,屏气凝神、战战兢兢地一点一点地前进。
四肢并用爬到悬在半山中的一处平台,大家已是气喘吁吁。稍事休息,漫向四下张望,“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向下看,基本上是垂直一线,自己竟然爬上来了?一阵后怕。向上看,山层层横立,遮挡着去路。当真是去不得、回不去,忽然就觉得泄气。“宋大神”说,“你现在看它觉得好难,好高,等你爬上比它更高更险的山头,回头向后望,你会觉得原来之前也就是那么回事。”大神的话挺有哲理。重新燃起斗志,又跨越一道道险关,历经2小时之后,我们终于成功登顶!
站在山头上,眺望远方,顿觉心旷神怡。相比香山的名气,此山逊色太多,基本上在登山爱好者圈子内有点名气,但也正因如此,这儿才没有名景点的喧嚣,登山者也才有心情观赏、领略登山的乐趣。
想一想,某个风雨大作的夜晚,如果不幸滞留在山上,会是什么样呢?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翻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中午12:00左右,我们到达山顶,简单吃了一点自带干粮,补充体力。山顶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站在那里俯瞰,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覆盖着层层叠叠的绿。一个不小心跌下去,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站在边上,我感到心惊肉跳、战战兢兢。
下午2:00左右,我们开始下山,沿着南梯慢慢行去。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对我们来说,还是觉得下山容易。相比上山,轻松了许多,不再是气喘吁吁,不再是惊心动魄,但依然是未开采的山路,陡峭且布满小石子,对于没有穿登山鞋的人、没有特殊装备的人来说,那就是坐火箭啊,一个不留神,就哧溜一路滑到山底了。
一路有说有笑,哼着小曲,不知不觉就回到了来时的集合点,此时已近薄暮时分。回望南北梯,山在暮霭中静默着,仿佛丝毫没有被我们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