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自行车,我有很多的记忆。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事情更多,父母基本顾不上我们,除了在外面疯玩还是疯玩。大多未知都是依靠自我观察和感知,一度让我像个傻姑娘。
有件粉色长袖衫,一年年的穿着见小了,我笃定的认为是它缩了水。
待认了字,可以通过阅读开启智慧了,也还闹过笑话。语文课本里有句话,“小林老说我傻……”,我坚持断句为“小林姥,说我傻”,且认定应写作“姥”而非“老”,愣是好久转不过弯。
经这么一回忆,发现自己有钻牛角尖的历史,便释怀了第一次学骑自行车不想被摔又丁点感觉没有时何以如此愤怒,看到俩轮子的它静静矗立,总也想不通动起来时怎么就不倒?每每气涌脚掌,踢上两脚,再恨恨的走开。
后来做了一个梦,梦里熟练的踏上车,风在耳畔吹过,还有电影里那样银铃般的笑声。您猜怎么样?次日再练,跟梦里一样,抬腿真就骑着走了!(恩,小时候有唯心主义倾向)
家门口是条宽阔的马路,打那以后天天下午跨上自行车,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挑战各种姿势;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来去无踪。
雀跃的心情至今清晰,算是实现了儿时的大梦想。
2
高中时住校,每月回家一次,离家三四十公里,自行车是标配。
“叮叮叮”最后一节课的铃声一响,顿时从摇头晃脑的瞌睡中惊醒,抓起书包,精神抖擞的加入黑压压的归家大军。
同路的三五人一约,暂时脱离紧张枯燥的学习,放了风般兴奋,基本要骑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家,却不觉得累。
真心累着了也有一次,简直没齿难忘。
那是某年冬天,路上越骑越慢,使不上劲,疑心不是我病了就是它坏了,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里也就不去想修理的事,只是自我催眠鼓劲加油。
待到了学校,已是汗流浃背,棉袄湿透,那一刻仿佛取经的三藏到了西天,长吁一大口气,这才有勇气查看车胎。
果然,是泄了气的空袋子,瘪瘪如也了,心疼它被我一路碾压还任劳任怨了到了终点。若是路上目睹此惨状,是断然没勇气继续“压迫”它的。
可见有时候人之所以自我欺骗,是保护的本能使然,是别无他法只得咬牙坚持时的逃避。
高考结束后,和一个同学边骑车边海阔天空的聊,关于复读,关于专业选择和人生理想。
选择的十字路口,有人分享迷茫和忐忑,倾听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畅想,总是一大幸事,也因此认定对方为不多的异性好友。可惜后来际遇、观念还是什么原因,渐行渐远了。
3
再和自行车有密切接触,是工作了以后。
在上海的三年,基本只坐车不骑车。是的,恋爱中的女人是不必自己骑车的,只要屁股轻轻一抬,坐定,环保着爱人粗壮的腰,世界仿佛就在怀中了。
虽然那时钱不多(现在也不多,呜呜),好歹实现了经济独立。
坐在自行车上笑,穿梭于人流,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丝毫不觉得清苦,倒是满满的浪漫,宝马也是入不了眼的。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相反的结论也是成立的。是否身处窘境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心里有希望。有希望便如同暗夜里的光,总能指引着找到方向。
4
因故来到武汉,厌倦班车的味道,专门找了单位附近的住处,自行车再次成为重要的代步工具。
住的比较久的一个小区,是某军工厂的职工公寓,闹中取静,环境清幽,出了大门直行不过一刻钟,便是上班的地方。
让人惊喜的是路宽人少的沿线是长长的绿化带,春暖花开时,便有浓密的绿叶加鹅黄的小花,伴着和风,这十几分钟的路程,令人心旷神怡,倒和厦门的环岛路骑行有的一拼了。
如今,离单位仍是一刻钟的距离,但换了相反的方向,风景也截然不同。
沿途各种商铺、居民楼密密匝匝,道路因人多、车多而格外狭仄。
行驶在路上的首要任务是安全,有时等红绿灯或开阔的路段,也会分神观察路上有趣的事。
有一次看到一个搬运师傅模样的人快速翻越栏杆,不巧落地时一位老大爷骑电动车飞速经过,一个紧急刹车,接着两个满脸烟土色的人开始争执不下;
有一次看到一位妈妈背着儿童书包,倒穿着挡风大衣,电动车后面却空空如也,正纳闷这是出门忘记带孩子的节奏吗?突然见大衣翻动,探出个脑袋来……
一路上要经过几所学校和建材市场,送娃上学的父母和准备开门的商户见得最多,时间久了便觉自己也融入了这俗世烟火。
有时会觉得悲哀,青春是何等短暂,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一旦成为父母,就必须放下幻想、矫情和骄傲,冲在前面成为可以遮风挡雨的人。
某种意义来说,成为父母,绝对是一种新生,重新学习爱与被爱的责任与意义。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我,这小小的自行车,曾承载了梦想、理想、浪漫、情怀和世俗生活,能否带着我到达想要的远方,亦或该是说告别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