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以何种姿态生活或工作,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今天,听一位年长者讲述她年轻时候的真实故事后,让我深有感触。我突然发现,在无可厚非的今天,有一种精神正在消退。
年长者是八几年参加工作的,现在快退休了。话题从谈论工作态度开始,说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她神采飞扬,仿佛过去的时光就在眼前。z老师说,她曾经是幼儿园教师,后来考试脱产学习,毕业后重新分配到小学,对于她来说,小学的课程非常陌生,自己特别担心教不好。为了让自己尽快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她多方打听,了解到一位特别优秀的语文老师,于是她便主动联系,跟那位老师约好时间,每天,她骑三十分钟自行车,早早地来到那位老师所在的学校,认真听课,学习经验,然后再骑三十分钟车回到她自己的学校,赶上上第二节课,就这样,每天来回一个多小时,听完课回来上课,坚持了两个月,自己也逐渐自信起来,课堂教学渐渐驾轻就熟起来。对于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她觉得非常实用,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没有天生的好教师,每个人总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寻得一些规律和方法才能进步。
z老师的这段经历让我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我夸她有敬业精神,她谦虚地说:“谈不上什么精神,就是生怕自己教错或者教不好。”是的,敬业是一个太高大上的词,让人觉得官方而遥远,更是一种外在压力。而真正的精神是由内而外的,简单且朴素,就像一枚包含着美玉的石头,不张扬,不灿烂,只等发现它的人被惊艳。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外部力量来推动着去承担一些本应去尽的责任,既疲惫又反感,这也许是内心缺失,或是浮躁的表现。当我们静下心来,听听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并跟随它的节奏去有所行动时,一切都变得自然而轻松,简单又快乐。这种质朴的追求是幸福的源泉。
说起“幸福”一词,让我想起美国克莱蒙研究生院的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岑特米哈依提出的“福流”,他认为:那些经常能体验到“福流”的人们,在工作中更容易感到幸福。“福流”一词虽然是现代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但“福流体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还得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的孔圣人。
《论语》述而篇第七,有一段记述孔子生活状态的一段文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的意思:“我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喝的是清水,睡觉时头枕在弯曲的胳膊上,许多的快乐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得到也享受了。至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流水,转眼即逝,一钱不值。”
对孔子来说,“乐”不仅是感官上的一种享受,它更是内心的充实所带来的一种满足。孔子把学习知识和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看成人生中一件最大的乐事。
“乐在其中”的人,因为一心一意地沉浸在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情中,即便外部条件都不好,也不会在意,内心充实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当然,讲述福流与我所说的那种精神貌似有所不同,但是抽丝剥茧,我能看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即充实幸福的体验的获得。在外人看来辛苦艰难的事情,当事者却乐在其中,时间不知不觉流淌,却浑然不知,物我两忘。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获得“福流体验”呢?我想,必定是有某些精神的人,简单而质朴的,坚定且执着的,像z老师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