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室里来了个大三的学生,主动要做优势管理的咨询。
和往常一样,我们的咨询从优势管理工具卡片开始。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学生放在盲区的能力卡片特别多。
“生活中这么多既不愿意干,又费劲的事,这得多痛苦啊!”我心里对自己这样说,于是问起面前这个学生:“最近心情怎么样啊?”
——“还行吧,不好也不坏啊!没觉得有什么难过的事啊!”
“那你能说说,你最近正在忙什么呢?”我接着追问。
“几乎跟所有大三学生一样吧,我虽然是非师范类的学生,可是在师范大学里,家里还是非让我考一个教师资格证,那我就考呗,还有,大三了,要准备考研了,所以我也在慢慢进入考研的状态,好好学习呢!”
“孩子,如果没有家人的要求,你会考教师资格证吗?”我问
不会吧!我当初没选择师范类,就是不喜欢当老师。
那考研呢?有什么明确的想法吗?考完研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啊?我追问。
“没有想那么远吧,走一步算一步,大家都考,我就考呗,不想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
这样的回答,一下子让我对“盲区”有了新的理解:
盲区的能力,用的费劲,不都是能力不足,还有几种可能,比如不是主动想做,所以不想投入全部能力,或者方向不明确,不知道往哪儿投入能力,所以一直像个橡皮筋,在互相拉扯而不是朝一个方向给力。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回到意愿和愿景,激发行动力,才能回到能力找到行动策略。
另一个咨询给了我不一样的启发:一个女孩子来咨询室求助,说她心情特别不好,班级、学生会、社团……所有事情几乎都堆积在一起了,本来,她挺喜欢“多任务管理”这个能力的,可是现在,她宁愿把这张能力卡片放到不愿意做也不擅长的盲区去。
又是一个有意思的挑战:“盲区”真的意味着不擅长、最好不做或授权吗?
有两个维度必须要考虑:第一是情绪。自我评估要先跟情绪和平相处,平静对待自己的情绪,再去处理事件。第二是努力层级,要看自己过往的能力修炼,是在“学习区”还是在“焦虑区”过分要求自己或者长期面临过高的能力要求,一定不是最好的能力修炼方法,反而会走向相反的方向。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学生在潜力区摆放的能力也不少,“潜力区”就是愿意做但暂时不太擅长的能力。正常的咨询问题是:你愿意从潜力区选择一个能力,做提升计划吗?那样,你会变得更有竞争力哦!
可出乎意外的是,学生用很真实的状态回答:“我暂时没有这个打算,如果将来需要我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再去提高也不迟。”
这个回答其实很切合大部分学生的真实状态,毕竟,能够死磕自己,运筹帷幄为未来职场做准备的人少之又少,就像是我让低年级参加模拟面试,他们觉得离自己太远一样。
想想自己,不也是因为职场焦虑的状态,才选择用学习的方法不断学习的吗?
那么,我们还怎样让学生做能力提升计划呢?
这张图给了我启示,这是新精英对95后年轻人做的价值观测试,成就感作为最推崇的价值观,遥遥领先。
所以,对于青年人来讲,没有那么多耐性死磕自己,20出头的岁月,还都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自我优越感,那就让我们从“优势区”而不是“潜力区”下手,去做能力提升计划吧!
之后的咨询验证了我的想法,当我想让这个学生用她的成就故事来换取优势区的卡片的时候,她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了,也完全没有说服力。所以,大部分的“优势”,其实只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能力而已。
接下来,我们会从“精进”和“外化”两个角度入手,帮助她完成一个真正的成就故事,并以此为依据,确认如何精进一种能力。
我还会问:有多少人知道你引以为豪的优势呢?
她的摇头告诉我,在我们中国人谦虚的本性,实在限制了优势外化这件事,而隐秘的优势,又怎么能对接周围的资源和平台呢?
所以,之后我们又制定了外化优势的计划。
这就是一次优势管理咨询的反思,咨询中反思的意义,永远大于工具的理论知识。
课程中的案例设计:
1.大一小鲜肉,优势区的能力卡片特别多,怎么回事?
2.我不愿意提升潜力区的能力,怎么办?
3.平时,我挺喜欢“多任务管理的,可是他为什么在我的“盲区”?
4.很多能力我都没有兴趣和体验,我要接受新的职位吗?
5.工作20年了,能力卡片几乎都在优势区,就不需要做提升计划了吗?
6.工作十年,我竟然后备区的卡片最多,这是几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