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内容阴郁、令人痛苦的小说,读完感觉内心像压着一块石头一般,沉重压抑,同时又令人深思……
这篇小说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在国际上文学界曾荣获了多种奖项。
作者余华,1960年4月出生,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这部小说使得余华成为中国文坛最为闪耀的明星之一。
感叹作者余华对于故事的掌控能力。故事叙述视角不断变化,对回忆的准确拿捏,悲伤中有幽默的轻松,喜剧中有悲剧的沉重。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对于中国来说,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物质与精神都相当匮乏的一个非常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孙光林出生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庭。出生后由于家里穷,遭人嫌弃,六岁时被送给一户人家,在那里过了五年。
就在他刚刚诞忘了被抛弃的伤痛,感受到被人关爱的家的温暖时,养父因为犯错被人揪住小辫子不放,羞愧难当,感觉再难做人,便自杀了。
多病的养母收拾好东西,一个人坐船走了,把他留在了码头,他再次被抛弃。走投无路的孙广林只好再次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南门。
他的父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母亲再世时便公然和一个寡妇同居。父亲对待母亲和他的三个儿子,就像对待绊脚石一样厌恶,随时都准备把他们踢开。
母亲柔弱,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受尽了父亲的侮辱。一辈子忍气吞声的母亲,临终时却大喊大叫,罗列了父亲的所有罪状,似乎把一辈子的屈辱都喊出来了。
父亲在母亲死后,破天荒的半夜跑到母亲坟上痛哭,后来,越来越离不开酒的父亲,在一次酒醉之后,跌倒了粪坑淹死了。
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几十个人物形象。无知平庸的哥哥,曾和父亲爬上了同一个女人的床,傻气的弟弟在救人时被淹死。不知廉耻的寡妇,为了一口饭,整天和父亲斗智斗勇的爷爷……
余华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个性鲜明,在他的笔下,不回避人性的肮脏、丑恶,细雨中的呼喊就是对人性的呼喊,对人文主义的寻找。
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应该是同步的,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没有精神的生活,没有信仰,无异于动物,粗糙愚昧,使人心阴郁。而呼唤人性中的生机,这可能是作者余华写这篇小说的初衷吧。
这篇小说有零星的记忆片段组成,时间在文中跳跃,散,却不乱。通过无数个碎片般的信息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中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小说读起来更有吸引力。
作者文笔清新,小说人物特点突出,读来仿佛看到每个人的形象都跃然纸上。
故事情节荒诞可笑又令人心碎,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各种对立情绪相互交错,又不矛盾,写出了人性中最好与最坏的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