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流行了几个词,一个叫“死磕”,还有“匠人精神”、“匠心制做”。哪怕自己一直穷困潦倒,依然去坚持,他们正是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书法写了一辈子,字帖可以进博物馆;有的人可以出一本书吃一辈子;有的人可以靠熟读四大名著,取其精华赚一辈子;有的人凭中高考某科是满分,也可以靠单科辅导发家致富。
而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几番尝试,最终也没有像他们那样赚得盆满钵满。我们缺少的大概就是尽早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和聚焦。
从小我们就被问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而且我们并未曾真正意义上思考过。我们只是从自己有限的认知,或者是借着父母的认知,稚嫩地说:“我想成为银行家、科学家、医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并且一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想这是大部分人的悲剧。
从小就没人让我们去选择和思考将来我要什么,慢慢的我们竟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想要”的动力。顺着日子与同龄人结伴而行,幼儿园、小学、重点中学、大学,国企事业单位、结婚生子,继续上一个循环。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相似的命运,如果你在合适的年龄考上了合适的大学,找到了心仪的对象,这还被看作是成功了呢。
而定位和聚焦无从谈起。
一个人什么时候该有自己的目标呢?为了这个目标,在自己幼小的年龄能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这个“帮助”,并不是让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而是引导和发现孩子自己的特质。
早一点帮助孩子定位,就解决了孩子学习内驱力的问题。也许你觉得孩子太小,这么早定位,会失去其他很多的选择。没关系,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定位可以换,但是一直没有定位换来的却是你一直盯在孩子后面,催作业、追成绩,慢慢孩子厌学、轻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屡见不鲜……
孩子有了定位,为了实现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在很多的情况下,他自己就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先玩还是先写作业?看电视还是看书?这样自律的孩子最终交到的朋友都是不一样的。
你说,“孩子的年龄就是应该玩啊,这样他的大脑才会特别得活跃,后发优势才会强”。我的上文并没有让孩子完全苦逼地去学习,只是让孩子在他每一个年龄段更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不会荒废自己的美好年华,特别是在那个完全无忧无虑而且是好奇心驱动特别强的年纪。
玩儿的时候,也不会被家长扭着耳朵去逼到屋里写作业,因为他早就完成了。上课也不容易打瞌睡,因为他听得懂,觉得很有成就感,他也没有拖拉熬夜写作业。从来不会因为学习差被老师点名批评,而伤到自己的自尊心。你知道的,一个人的自尊心被伤害,对人的整个童年、少年的打击有时是毁灭性的。
有定位的他,学有余力,可以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可以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情商;可以乐于助人,影响身边的同学一起进步。
你或者你家的娃,定位了吗?
最不济,你说“人各有志,我就是喜欢平淡的生活,我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想有定位的人生也许会让此生焕发更多的光彩,拥抱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