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体罚孩子作为一种传统,被看作是塑造孩子性格、纠正不良行为的必要手段。
这些观念代代相传,让许多父母坚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孩子的成长?
于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强调以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很多孩子因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则教育,变得无法无天,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
随着“赏识、夸奖、快乐”教育,迎合父母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被大力推广。
“惩戒教育”日渐淡出。尤其是学校教育,老师们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
面对不服管教的孩子,很多老师有着“老师越来越难当”的感慨,不敢管,没法管。
有着力不从心的感觉,消极应对的结果就是大家常看到的学生利益受损。
一时间在教育孩子要不要惩罚的问题上,长期以来都有着争论。
事实上,教育孩子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惩罚”与“不惩罚”。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其实,从“教育”本身而言,不仅有表扬、批评、奖励,而且应该有惩罚,制衡、制约。
惩罚教育不在于惩罚本身,而在于通过惩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学会承担责任,并避免再次发生。
“惩罚”教育,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
不过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不管怎样的“惩罚”教育,都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体罚,以及打骂替代
要知道惩罚与体罚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偷换概念。
【代替惩罚】
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应不应该受到惩罚?如何让他长记性?
惩罚——解决问题
例,弟弟把姐姐最爱的书撕了一页,姐姐狠狠的把弟弟推到,结果弟弟的后脑勺磕到地上。
这时,很多家长通常是打骂,火冒三丈
①倾听并且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评论他所说的,鼓励他把所有的感受都表达出来。总结孩子的观点。
父母:我注意到弟弟弄坏了你的书。你很生气,因此你推他,是这样吗?
孩子:是的,他总是让我很烦,撕了我最喜欢的书,我就推了他,他应该玩自己的玩具。
②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这部分最好要简短)
父母:我想谈一下我的想法。
你和弟弟相处的不友好,妈妈有些担心。
③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父母:让我们一起想想看有什么办法。既能让弟弟安心玩儿,同时他也不会破坏你的东西。
④写下所有的想法,不要对想法的好坏做评论(可能的话,让孩子先来)。
孩子:让他待在自己的床上。我可以关上自己的房门。给他另一本,我不介意他弄坏的书。
⑤挑出哪些想法你们不接受,哪些你们能接受,以及你们计划如何执行。
父母:如果他动你的东西,你不想让他碰的时候可以温和的和他说吗?
如果这些方法你都试过了,不管用的话,你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会把他带出你的房间的。
再完美的计划都不会是永久的。孩子6岁的时候,这个计划可能有用,到了7岁,可能就没用了
生命是个调整和再调整的连续过程——你必须不断应付新的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可以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