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千真万确的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利用。
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老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作出了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个实践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的摆脱它。
很久以前,我就不再以这种方式评价学生了。我喜欢孩子们根据实际问题,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即使不完整,有缺陷,我还是鼓励和赞扬这种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拿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来说吧,我喜欢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组词,并在说话练习中理解词语含义提高表达能力。即使是说一件事情,我也愿意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就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们既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调节,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科目增多,作业量大了,突然发现许多学生在预习时不再认真思考,只是机械的抄写生字。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即使作业完成好,抄写正确,在课堂汇报时仍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把生字的预习改为对知识的整理:需要注意字音的(平舌,翘舌,三连音,多音字),按照书写结构(左右结构的,上下结构的,半包围的),按照是不是形声字,这样学生在完成生字预习时就有动脑思考,不能只是机械抄写了。
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中的要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他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在我们班级里就有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主要以这些注记忆为主,同时他们的记忆力还不是很好。随着知识越来越多,他们记忆起来越来越困难,他们的成绩也越来越往下滑。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数不关注他们的学习,只是把他们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完成了作为家长的任务。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再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形状,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这几年一直在教学中实践: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在细微处留心观察,把生活与学习很好的链接。在购物的过程中了解商品的价格,价值及购物时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笔进行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分享。 结合着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进行课程的开发,引导孩子们把故事、古诗、民俗、音乐、美术融合到一起进行创作。引导孩子们参与到家庭的建设中去,与家长一起劳动,一起锻炼,一起做家务,一起做美食,并用日记的形式加以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父母的辛劳,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感受到语文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班级参积极参与的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首先孩子更加的阳光自信,快乐幸福,对周围的事物更加的敏锐。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弟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是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他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在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引导孩子在儿歌、童谣阅读中进行仿写和创作,孩子们经常会有精彩的句子涌出。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把词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它就会对此采取冷漠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