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文您将深入了解【思维金字塔】这一概念,由塔顶到底部分别为:
1.归因思维→2.对比思维→3.模式思维
开始: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升级吧,我的小概念”中,提到过大脑通常会有两种思维方式,一个是“快大脑”,另一个是“慢大脑”,前者对应的是感性的思维方式,后者对应的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下面我将对思维方式进一步剖析。
首先来看“快大脑”,为什么快?因为不假思索,本能反应。这一层的思维方式多属于我们原始的反应,如膝跳反射,躲避危险等。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刺激-反应,我们多通过感官来接收刺激,产生生物信号,带动人体反应。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已经将这类反应模式化,存放在我们思维金字塔的最底层,因此称为模式思维。
在“慢大脑”中我们的思维又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类是位于金字塔中部的对比思维,第二类是位于金字塔顶部的归因思维。
对比思维:不同对象具有一种或多种属性相似,大脑通过比较分析,提取规律。
对比思维也存在两个观察角度:①纵向比较 ②横向比较 。
①纵向对比:研究同一对象在不同尺度下的规律。通常是以时间为尺度,比较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例如近十年房价的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法的极致是学贯古今,可以以较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待问题,从而具有不困于当下的大格局。
另外由于纵向对比思维经常专注于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领域,因此经常使用此类思维的人,多为专家型人才。
②横向比较:相同尺度下,不同对象之间的规律,比如比较2016年不同地区的房价,找到房价与区域变化规律。
这种思维方法的极致是跨界类比,具备这类思维的人通常专注于不同事物或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所以具有极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突破能力极强。
最后来看位于思维金字塔顶端的归因思维,这类思维的关键词是“为什么”,表现为对现象追根溯源,力图探究其本质,发现规律的规律,所以也称为元思维或第一原理思维。
归因思维较少依靠既有发现,仅是从理论的基础一步步推演至现在的问题,透过现象,洞察本质。
对于比较思维和归因思维,马斯克曾经举了个很好的例子:
比如,一些人会说,那些电池组非常昂贵,而且会一直这么贵,大概是 600 美元/千瓦时。因为它过去就是这么贵,它未来也不可能变得更便宜。那么我们从第一原理角度进行思考:电池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这些电池原料的市场价格是多少?电池的组成包括碳、镍、铝和一些聚合物。如果我们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原材料然后组合成电池,需要多少钱?天啦,你会发现只要 80 美元/千瓦时。
掌握归因思维,我认为就是掌握所有知识的源头,也就是元知识。
归因思维是哲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博弈学、心理学这几门学科的知识和主要思维方式的升华提炼,注意是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的积累。
理科生逻辑思维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经过了数学等学科的训练,最后形成的一种逻辑推理的元思维。
李小龙的截拳道就是对功夫的追根溯源,摒弃了传统武术的复杂形式套路,真正做到无招胜有招。
“截拳道”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截拳道倡导“搏击的高度自由”。李小龙截拳道的本性是“抛弃传统形式,忠诚地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它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最大特点是注重于“实用”抛弃了传统武术复杂的形式套路。在对手攻击的时候,格挡与反击同时进行,甚至于不加格挡而直接凭借快速有力的进攻压制对手,先发制人。
想一想你所学专业的元思维是什么?
想不起来没有关系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开启归因思维?
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
当把思维金字塔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马斯洛的六层需求理论(比之前的五层又加一层)以及麦格雷戈和威廉大内的XYZ理论相对比,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共通之处。
知识背景补充: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马斯洛的六层需求理论:
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959年以后,他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完整,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的层次,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我们应记得他说过“缺乏个人超越的层面,我们会生病……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超越自我”。于是在五层之上又加了第六层:自我超越的需求。
XYZ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Y理论的看法则相反,它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所谓Z理论,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将人与组织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联系起来。
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心理、思维、需求、管理上,不同层级的相通之处。
在思维金字塔中,最底层的模式思维体现的是人的原始本能。文艺一点,在模式思维之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层的比较思维体现在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不断竞争,从上学期间要比身边的同学得分高,再到社会之中要拼搏超越他人,追求所谓的成功。
这种成功说白了就是一种追求横向比较优越感,后来人们认识到在这种横向比较思维之下社会的焦虑、浮躁和功利愈加明显,人们又开始追求每天比自己的昨天好一点的纵向比较优越感,其实只是换了一种比较的标准。
(特此声明我并不是评论哪种方法好与不好,因为一种方法好与不好的最终判断标准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在此我仅是观察“比较的标准不同”对个人行为与思维的影响。)
在比较思维阶段则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
顶层的归因思维,是以一个包络万象宏大的思维体系,洞察了世间万物,从而直击事物本质。这就达到了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