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以来,菜价上涨、“菜比肉贵”的消息不断传出。“一斤荷兰豆15元”、“一斤菠菜12.8元”、“一根黄瓜5.5元”……成为社交网络刷屏热点。
全国各地有关菜价的报道一时间已铺天盖地。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计算,10月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为5.25元/公斤,环比上涨16.55%,其中黄瓜涨幅达79.5%,菠菜涨幅45.59%。
从具体种类来看,28种重点监测蔬菜中有26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上涨,香菇、菠菜、平菇价格最贵,全国平均批发价分别达11.62元/公斤、9.74元/公斤和8.01元/公斤。
菜价为何上涨?简单来说就是需求大于供给,当一个产品供不应求且成本上升,价格上涨自然不可避免。
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候, 二是能源。
气候方面,由于9月中下旬以来,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导致蔬菜生长周期时间变长乃至冻坏,农田积水后导致菜叶烂根,黄瓜、西葫芦等大棚作物也因日照量减少,产量低,多地蔬菜大面积延期上市甚至减产,从而引发菜价大幅度上涨。
以菠菜为例,受连续降雨影响,山东聊城露地生产的菠菜被浸泡,目前只有辽宁等地少量大棚菠菜可以上市,市场供应大幅减少,推动菜价一路走高。
能源方面,由于油价上涨,我国蔬菜产区和销区相对分离,暴雨等天气对蔬菜采收和跨区域调运造成不便,运输成本激增也造成蔬菜的成本大幅度上升;除此之外近几年化肥、农药和种子成本的上升,农户种植蔬菜的成本随之增加,会进一步抬高蔬菜生产成本。
为应对蔬菜供给不足,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强化监测预警基础上,部署地方做好今冬明春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适时投放政府储备,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增加重点时段备货数量,切实做好保供稳价相关举措;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蔬菜的抗逆性和丰产性,针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寒潮低温天气,指导落实设施蔬菜防寒保温、露地蔬菜简易覆盖等防灾减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