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三月
- 私以为自由的阅读应该是快乐的,享受的,它不要求条条框框和规章制度。爱读书,不求甚解,如此而已。本文仅从悦读的角度着眼,严肃的学术探讨等不在此列。
书籍的选择与阅读
如非必要,个人不建议选择生硬艰涩性质的名家大作,大部分的大作都是要求阅读基础的。自己本身才只会1+1=2,因为觉得高数好,就开始学高数,大多不过是做无用功而已。阅读本身收获比形式重要。
书籍的选择要有普及的权威性,不是所有的书都会传达正确的观点和思想,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值得花费时间一阅。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一本好书要怎样更好消化它,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近日听人说看《庄子》,此类文章最好是先阅读一下与之相关的解读类书籍,不一定都与原作的表达相同,但会让人在阅读原作的时候有茅塞顿开之感,站在巨人的肩上摘苹果总是要轻松些,何必非要为难自己。
国外作品,除了诗歌以外,对书作本身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态都需要做一个额外的了解才开始阅读,否则就不是不求甚解,而是一知半解了。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国人看国外的脱口秀也多是不了解其笑点的。
说到诗歌,对于诗歌的基本常识阅读者仍需要了解,至少知道什么是好诗。常见现人写诗爱把雅致的词堆在一起,然而诗歌的雅重在于意境和思想的表达,把自以为雅致的词拼凑在一起,实际不过是大俗。
本人是极不爱成功学这一类的书籍的。成功这种东西不能复制,不同的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代成功的路径不可能是一样的。若看这类书,不如看看怎么做好一件事,比如怎么管理一家公司、公司的制度之类,当然在这之前,务必看看如何获得资金,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其内容也不要是空乏的概念,而是实在的条款,否则也不过骗骗眼睛。
至于心灵鸡汤一类的书,在个人意向偏激的时候倒还可以读读,给自己多泼几瓢冷水,冷静一下。但不要迷信于心灵鸡汤,不可能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求发财什么也不做就会发大财。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基础大约是摘抄,除此以外应该是读后感。个人觉得读后感远比书评重要。书评是评价别人的文字,读后感是自己的收获。除需做图书推荐外,一般不会写书评。
这里所说的读后感并不是说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高大全之类。只是在阅读之余,偶然的念头或者感悟。这些东西未必与阅读的内容有关,只是偶然思绪的火花,有可能很短,也可能会很长,但都是属于自己的收获。读后感的写作是自由的,也许某一瞬间有一个特别好的念头,还可以静下心来延伸一篇文章。
知识面的宽度要跟得上思想的深度
非学者型的读者在阅读书籍时可能会选择比较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古语有言:思而不学则殆。在书籍阅读的过程中,博览群书是非常重要,读的书多了才会辩证的看待。如果只看了一本书,它说1+1=3,也许就真的就以为是了,但看的书多了,发现有1+1=2的说法,才会去思考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当然这也需要读者保持质疑心和求证意识。
一部好的作品必然不可能限制于书籍本身,它同样具有普及知识的功能,端看个人是否意识到。曾看一篇小说,里面在吃食上有写到糖醋活鱼的来源,一日恰好与人聊起这个,也有了几句话可言。对自己阅读过的文章,除了本身内容以外,对其额外表述的知识略微的留心,将会在无意之间扩展知识面。不需要记得具体的表述,但至少有那么一个印象,在百度的时候,能记起关键词是什么。
极不爱看外行讨论一个需要内行知识的话题,但很多人在思想上跟上了进度,知识面却缺乏。常看人对某一概念或某一现象夸夸其谈,但亲爱的,只有了解一个事物才有去讨论、评判它的资格。如果你不懂,也许只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