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平常很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觉得这个做得不好,那个怎么那样。但当真正轮到自己的时候,就闭嘴、往后退。所以,我经常跟同事讲:“不要轻易去评判别人,当你处于那个位置时,你可能连他十分之一都做不到!”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刷视频,操心各种事情:操心国家大事,操心明星、网红和大咖。然而,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却是一地鸡毛,还要顶着每个月的还贷压力。说到底,我们把自己当成了观众。
刷短视频、做键盘侠,贡献的只是流量和自己的注意力。茶水间里,一群人悄咪咪地聊八卦、是非,消耗的却是时间和人生的心态。
当你真正要求一个人做事时,他往往会表现出“观众心态”:看别人做事,觉得别人搞不定,自己却只想当旁观者;等别人出丑,心里说不定还幸灾乐祸,想着“看他能不能搞成!”;别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做出点成绩,他又开始安慰自己,酸葡萄心理作祟:“虽然做起来了,但也没赚很多啊,每天起早贪黑,那么辛苦,根本不值!”再过一段时间,别人做出成绩,做得风生水起,他又开始嚼舌根:“我要是早点干,肯定比他做得好!他只是走狗屎运了,站在风口抓住红利了,以后会怎样,谁会知道呢!”
哈哈,看看这些众生相,是不是和我们平常看到的、经历过的很像?而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观众心理”。我们常说:“不下场,就永远是观众,永远停留在想的阶段,想永远只是想。”
其实,我自己算是一个没有太多雄心大志、野心的人。在职场上这么多年,很多人跟我说过:“你比较安于现状,你看你以前那些徒弟、那些同事,现在都比你混得好!”
这一路,我被推着往前走,很多时候还是因为自己有“观众心理”。但当自己真正下场去做了,收获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成长。我真的很感谢那些一直推着我下场的主管。
很多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不下场,永远不知道会是怎样。下场了,遇到问题、经历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处理、去解决,可能也就那样,但对自己来说,这就是不一样的可能。”
不要总想着自己行不行,而是要问自己要不要。当你真的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下场,然后不断寻找方法去面对所有问题,遇水架桥,逢山开路。
当自己真正努力去做一件事时,要记住:永远不做观众,想就去做。选择自己的赛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件事是我喜欢的,就去做,能挣钱当然是最好的,但挣钱与否不是唯一的决策因素,爱好同样重要。
所以,如果想做,就去做。烂开始永远好于不开始,烂开始永远比当观众强。想,就去做,从不完美开始,慢慢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