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太太出差,我原想午饭当周末餐,稍弄点好吃的,但是太太说,她晚上的伙食肯定会非常好,中午饭在家随便一些即可。
太太说,“如果中午和晚上都吃得太好,我会有罪恶感。”
好吧,既然太太都说了“随便”,也为了不让太太产生“罪恶感”,我也是更为乐于偷懒了。
昨天晚上太太不在家,我是可以选一部平时太太在家不便于看的,特别一点的电影观看,
什么电影算是太太在家不便于看的,特别一点的电影呢?比如“恐怖片”。
可是,当想看“恐怖片”时,却发现,我竟从来没有在移动硬盘里收藏过任何一部的“恐怖片”。真是奇怪,要知道,我年轻时可是非常痴迷于“恐怖片”的。
不过没关系,反正我有的是下载后而没有看过的电影,我在移动硬盘里挑来选去,最后挑了法国导演路易•马勒执导的美国影片《与安德烈晚餐》。
《与安德烈晚餐》是一部典型的“话唠”式电影,全片一小时五十多分钟,有一百四十多分钟是两个大老爷们——编剧沃利和导演安德烈在一家餐厅里边吃饭,边聊天……
因为我不懂英语,看这样的“话唠”式电影当然得聚精会神紧盯字幕,太太对这种基本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不太可能有兴趣,而我又不希望观影时被打扰,所以,此部电影也就算得上是太太在家不便观看的,特别的电影了。
不过,在观看了《与安德烈晚餐》不到一半时,我通过微信向太太强烈推荐了这部电影,我以为这部1981年上线的老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我拿什么电影来和《与安德烈晚餐》相比较呢?
嗯……,对了,就拿《爱在黎明破晓前》来和《与安德烈晚餐》做个比较吧。
《爱在……》系列共有三部电影,除《爱在黎明破晓前》外,还有《爱在日落黄昏时》和《爱在午夜降临前》。这三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全在8.8分以上。如果能够喜欢《爱在……》系列三部曲的朋友,应该是都能接受《与安德烈晚餐》的。
《与安德烈晚餐》只是场景比较单一了,不如《爱在……》系列三部曲那样场景丰富,可是,《与安德烈晚餐》的对白内容,语言深度,话题所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和《爱在……》系列三部曲相比却是毫不逊色——在我看到可能更胜一筹。
今晨没时间细聊这部电影,我仅举一个例子——导演安德烈对编剧沃利说,他一直带着他的太太在二十六岁时拍的一张照片,可是有一天他却发现,自己竟然从来没有看懂太太在这张照片里所表现的情绪……
试想,我们真正了解,熟悉自己身边的人吗?哪怕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吗?
即使一夜过去,我一觉睡醒,我还纠结于电影里的交谈——在想,一个人被“活埋”后是会有什么样体验?——当然是游戏的“活埋”。一个人是不是经历过一次“活埋”之后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自己原本的生活会产生出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一个西方人在西藏,或者印度经历过宗教式的修行,他的思想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假如这个在西藏或者印度修行的人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