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开创性的史学著作,它创造了以纪传体写史的先河,成为二十四史之首;这又是一个人屈辱奋进的结果,成就了一代史学大家司马迁彪炳华夏史册。
二十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迀,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二干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其它史志的差别
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它诸史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2.
(1)《史记》充满爱憎之情。他在写《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史记·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悲剧人物的记述《史记》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2)对人物记述融入很多文学的手法。你比如“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3)填补了中国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历史上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知道,你比如《伦语》的主角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一篇《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画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
(4)融入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司马迁在《史记》中批判最尖锐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大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第二个是司马迁生活的当代皇帝汉武帝。司马迁既写了汉高祖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事迹,同时也写了刘邦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写了他很多不良的记录;对于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
司马迁背景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庭,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又师从过当时的一些名师,这些都是当时一些普通的史官们所具备的,那么是什么事件让史马迁完成了一个巨变,由一位普通的史官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呢,是命运!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史官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汉武帝朝担任史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阅读了大量的宫廷藏书,这些都为《史记》的写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如此家学,如此经历,如此条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不足为奇,充其量司马迁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史官而已。
李陵事件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汉武帝的主观目的是想让李广利借着军功来封侯。)
同时,为了保证李广利从军的顺利,汉武帝让当时的一位名将叫李陵,让李陵为李广利去搞后勤保障,《史记》的记载叫“将辎重”。但是李陵不愿意这样做,他公开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里很不满,武帝就觉得李陵太不给自己面子,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没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带着他五千步兵出征了。
李陵开局很顺利,没有遇到多少阻力,他特意画了地图,派人报告汉武帝进军的顺利,武帝也很高兴。但是后来的事情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到了匈奴大单于带领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他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兵力虽然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大单于就觉得李陵这个步兵太不简单了,一怒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他自己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对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觉得这个仗打不下去了,准备撤兵了。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
李陵有一个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然后就报告了李陵这个部队两个重要的绝密军情。
第一:李陵没有后援部队,你可以放心地打。
第二:李陵步兵只所以很能打,是因为他依靠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他弩机上的箭快用完了。
这样一说,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李陵当时的军队行进在山谷里,匈奴的军队是在两边的山上,往山谷里扔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死伤惨重。李陵就觉得这个仗打不下去了,而且是箭也没有了,决定分散突围。在突围中他的三千士兵,只有四百人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也被俘投降了。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一定要严惩李陵。
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看到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就问他什么看法。司马迁看到武帝非常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
1.李陵是个国士,(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报效国家。
2.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大单于数十万骑兵打了十几天仗,且战且退,他杀的敌人远远超过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数。虽然李陵战败了,但他立下的功劳足以吿慰天下。
3.李陵不是真降,是伪降。李陵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报答汉朝的。
司马迁的话刚刚落地,汉武帝是龙颜大怒,立即把司马迁下到牢狱之中,罪名定为“诬上”。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打入死囚牢,判了死刑。按照汉代的规定,被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
1.伏法受诛(等着被处决)。
2.以钱赎命(拿钱去买命)。
3.接受宫刑(宫刑就是阉割男子的生殖器官)。
此时的司马迁己经开始在写《史记》有一段时间了,如果这个时候他接受死刑的话,那么《史记》就完了,也就写不出来了;既然不能接受死刑,那就只剩两条路,第一拿钱来,第二接受宫刑。司马迁虽然是太史令经常在皇帝身边,但是收入一般,拿不起钱;司马迁既不想死,也拿不起钱,所以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接受“宫刑”,所以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有。
一、身份另类
(一)男人的另类(司马迁以前的身份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官吏;接受了宫刑以后,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
(二)士大夫的另类(不被士大夫阶层接受)
3.文化人的另类(不被文化人接受)
二、终身羞辱
司马迁在谈到自己接受宫刑以后,说过几句非常沉痛的话。
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报任安书》)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觉得自己接受宫刑以后的耻辱和痛苦,与他的生命是相伴的。
三、才命相讳
司马迁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祸的这个命运,让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司马迁又写到:
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司马迁《报任安书》)
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个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所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他接受宫刑以前和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学家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其次,改变了司马迁的金钱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再次,改变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司马迁的“高帝乃大喜”,把一个开国皇帝刘邦对开国功臣萧何的猜忌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他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同时,汉武帝的作为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感谢阅读,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