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脚步宜重,说话宜迟,常常记忆否 —— 《曾国藩家书·谕纪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一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在言语上可以表现得木讷、迟钝,但在行动上一定要敏捷、勤快。这种思想鼓励人们在做事情时要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和课文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相近,类似的句子还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材料二这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走路要稳重,说话要迟缓,要时时记得。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总是读到他叮嘱儿辈注意稳重谨慎的言论,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谨慎地说每一句话,避免轻浮和急躁,从而在德行上有所进步。
两则材料是关于言行关系的辩证思考。第一则是少言多行,第二则是言行都要慎重。立意可以从上述的两个观点中选取一个,从“言”“行”两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或者论证少言多行,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或者论述谨言慎行,言行要沉稳有度;也可以综合两则材料观点,或谈重行与慎行的关系,或论说话要深思熟虑、做事要脚踏实地。如果只从“言”或“行”一个角度来立意,如三思而后行,在三类文及以下评分;如不结合两则材料观点,泛泛而论,如三思而后行,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等,在四类文及以下评分。
【参考立意】
1.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
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言有所畏,行有所止
4.言行当有度,方能成大事
5.说话要深思熟虑,做事要脚踏实地
讷言敏行,言当有为
在漫漫人生征途上,行动宛如熠熠生辉的火炬,驱散迷茫的黑暗,照亮前行的方向;行动仿
若坚实有力的巨轮,冲破汹涌的波涛,驶向梦想的彼岸;行动恰似锐利无比的锋刃,斩断丛生的
荆棘,开辟希望的通途。“行胜于言”,此乃颠扑不破的真理,它意味着以行践志,方能镌刻不
朽之名;意味着力行不懈,方能收获实干之果;意味着砥砺奋进,方能铸就非凡之功
以行践志,镌刻不朽之名。仁人志士自古便深知,仅以言表述凌云之志远远不够,必须付诸
切实之行。孔子心怀天下,周游列国,用脚步丈量大地,传播仁礼学说,历经风雨,终成一代圣
贤,英名传颂千秋;屠呦呦心系苍生,扎根科研一线,在无数次失败中默默坚守,潜心于瓶瓶罐
罐间探寻,数十载如一日,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凭行动铸就医学丰
碑。他们以实际行动打破困境,书写传奇,凝聚生命的执着,点滴努力汇聚成不朽功业。反观那
些纸上谈兵者,虽有满腹经纶、滔滔辩才,却在行动面前畏缩不前,纵有惊世之语,也只能被历
史的尘埃掩埋。在逐梦路上,“言”若没有“行”的支撑,不过是空中楼阁。
力行不懈,收获实干之果。“讷于言而敏于行”是成大事者恪守的准则。就如司马懿,面对
诸葛亮的羞辱挑衅,不急不躁,迟缓出言。他明白冲动回应会暴露破绽、扰乱军心,于是在沉默
中洞察局势。而行动时,他果敢迅猛,孟达谋反,八日奔袭新城,斩杀孟达,稳定大局;对阵诸
葛亮,精准调兵遣将,坚守不战,拖垮对手,为曹魏奠定根基。一旦被言语左右贸然出战,历史
走向必将改写。在当下信息洪流中,我们要学会沉淀,目标既定,便笃定前行,不负韶华。
明辨时宜,掌控言语力量。人生舞台上,并非一味讷于言,关键时刻,言语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利器。烛之武面对强秦压境,挺身而出,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滥调,而是凭借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击秦伯要害,劝退秦军,解郑国燃眉之急。倘若他沉默或言语失当,郑国将大祸临头。可见,精准有力的言语与实干行动相互配合,方能铺就成功之路。反观那些夸夸其谈之辈,脱离实际,言论终成过眼云烟。真正的智者,懂得沉淀时讷于言,积蓄力量;关键时当言则言,点亮前路,更会以笃定之行成就辉煌。
当代青年,身处盛世,重任在肩。当以前贤为楷模,铭记“行胜于言”。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脚踏实地,不被浮躁言语裹挟,于沉默中沉淀知识、磨砺技能,用行动追逐梦想。面对机遇与挑战,明辨时宜,该出手时果断出击,该发声时直击要害。以行践志,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芒;力行不懈,使努力收获丰硕果实;明辨言语,用智慧掌控局势走向。唯如此,方能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璀璨印记,向着人生的高峰勇毅攀登,书写属于这一代青年的壮丽篇章,不负时代所托,不负家国期许。
【素材——行动胜过言语】
《水浒传》中的林冲•林冲言语不多,性格较为内敛。在面对高衙内的多次挑衅,他一开始言语上是克制的,没有冲动行事。•行动上,林冲武艺高强,在风雪山神庙一役中,当他听到陆谦等人的阴谋后,迅速出手,果断地杀死仇人,其行动之敏捷体现了他内心笃定的复仇意志。此后他在梁山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也展现出行动敏捷、判断准确的特点。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言语方面,圣地亚哥是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他没有过多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计划。•行动上,他在海上捕鱼时,一旦发现大鱼上钩,便迅速而敏捷地与大鱼展开搏斗。他笃定地要征服这条大鱼,在和鲨鱼抢夺战利品时,他也毫不犹豫,用自己的鱼叉、船桨等工具迅速地反击鲨鱼,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敏捷的行动。
《史记》中的韩信•言语上,韩信在早期受胯下之辱时,没有过多言语上的争执。他沉默地忍受了屈辱,没有逞一时之勇。•行动上,他在军事指挥上行动极为敏捷且笃定。比如在井陉之战中,他背水一战,迅速做出军事部署,带领士兵果断出击,以少胜多打败赵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行动风格。
《飘》中的斯嘉丽•言语上,斯嘉丽虽然有时言语犀利,但在一些重大决策面前,她会先沉默思考。例如在面对家族的困境、爱情的迷茫时,她言语没有过多的犹豫和抱怨。•行动上,她为了保住塔拉庄园,迅速地采取行动,比如亲自下地干活,抢夺妹妹的未婚夫来获取经济支持等。她对于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有着坚定的信念,行动敏捷而果断。
《堂吉诃德》中的桑丘·潘沙•言语上,桑丘作为堂吉诃德的侍从,他常常对堂吉诃德的幻想言语表示质疑,但他言语比较直接简单。•行动上,在冒险过程中,当遇到实际的危险,如面对强盗或者被攻击时,他会迅速地做出反应,帮助堂吉诃德或者自己躲避危险。他对于自己的职责(照顾堂吉诃德和保护自己)有着比较笃定的认知,行动也很敏捷。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言语上,祥子是个话不多的人。他一心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买车,对于其他事情没有太多言语上的争论。•行动上,在前期,他为了买车,行动非常敏捷迅速。他拼命地拉车,不怕吃苦,用自己的行动笃定地朝着买车的目标前进。只是后来经历了一系列挫折才逐渐失去了这种笃定。
《战争与和平》中的库图佐夫•言语上,库图佐夫言语沉稳,不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他在军事会议等场合说话不多,但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行动上,在指挥俄军对抗拿破仑军队的过程中,他能迅速地判断战场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比如在博罗季诺战役后,他果断地放弃莫斯科,这一行动看似消极,实则是为了保存俄军实力,他对于战争的最终胜利有着笃定的信念,并且通过敏捷的战略行动来实现。
【素材——当言则言】
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在面对秦王欲夺和氏璧时通过巧妙的言辞,既给了秦王一定的压力,又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和回旋的余地,最终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为联吴抗曹,只身前往东吴。面对东吴众多谋士的诘难,他口若悬河,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深刻的见解,逐一反驳。如针对张昭等人主张降曹的言论,他指出曹操乃“汉贼”,而刘备乃汉室之胄,有兴复汉室之责,且曹军虽众,但有诸多弱点,东吴若降曹必无好下场等。成功说服东吴君臣,促成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自身与城北徐公比美的经历,用委婉的言辞,使齐王易于接受劝谏,从而广开言路,最终使齐国国力大增。
闻一多的最后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明知凶多吉少,却在群众大会上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还说:“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以激昂的言辞,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激励了广大民众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的勇气,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
鲁迅以笔为刀枪鲁迅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的劣根性,以犀利的文字进行深刻的批判。他在作品中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生动描写,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激励着他们去反思、去抗争,其言语如投枪匕首,直刺社会的黑暗,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自身与城北徐公比美的经历,用委婉的言辞,使齐王易于接受劝谏,
从而广开言路,最终使齐国国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