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繁体:舉 字形是:與+手。下部分有直接写成手的,也有写成是三横的写法。《说文》:“對舉也。” 老毛病又来了,举,就是对举。越解释越不懂。段注:“對舉謂以兩手舉之。” 对举就是用两手举(解释了什么是“对举”,但“举”还是没解释)。没有解释,也许古人觉得这么简单还用解释吗?《王力古汉语字典》给出了解释:举是手向上托起东西。喏,就这么简单,还用解释?当然还是要的,我们从字形构成来看看吧。
简化字“举”的上部是兴,兴的繁体是興,和與有些相似,主要的构件都是舁,二者意义也有些相近。所以,先看:舁。
舁,yú,《说文》解释:“共舉也”。段注:“謂有叉手者、有竦手者。皆共舉之人也。共舉則或休息更番。故有叉手者。”在《说文解字:授》当中讲过:廾,是一个人的两只手。至于舁上面这部分,虽然后来写成臼,但在小篆里面下面那一横是断开的,并不是臼。段注的这段话有点意思。他说:舁,就是有的人叉着手在旁边休息,有的人伸着手在那里举着,这两拨人轮番交替。他这么说显然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有两种手的形态。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对。
为什么不对?不妨先看看兴字的甲骨文。
金文就更明显。
显然,舁是四只手各拿住物体的一端向上托起,上下部分只是手的方向不同而已。一起抬东西,也就是舁的本义,古书中有把抬轿子的轿夫叫舁夫,意思很明白了。
那么举又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舁中间加个与,下面又加一只手呢?
先看:与。
与,原本就有的字,不是从與简化来的。与,字形是:一+勺。《说文》:“賜予也。” 与的本义是:给予。
與,与+舁,《说文》:“黨與也。” 党与,取“舁”当中共举的意思,加上“与”当中给予的含义,会意产生了同盟、帮助的意思。
與下面加上一只手,鉴于與的字形已经比较抽象,我猜测是为了强调是手的动作,而且表示手在下面,物件在上方。这便是举字了。
话说回来,其实舁这个字就很好,既形象,书写又简单,为什么要变成这么复杂的舉?你问我?我问谁去啊?
- 欢迎阅读系列文集:《如何提高孩子读写能力》
- 欢迎阅读系列文集:《语文同步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