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自古以来,一谈到“利”,自然就离不开“义”!义利之争就好比性善性恶之争一样,至今也没有标准的答案!
朱子在《孟子集注》中对于义利之辨有过备注,其中有两句话:一:“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二:“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维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
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说只要遵守天理!按照道的要求去做,自然就有利可图!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而不遵守天理!那必然会受其所害!
可以看得出来,君子也并不排除求利,所谓义利的分别,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格局上,“义”代表着大局!而“利”则代表着个人,小我的意思!
咱们从这两个字的发展演变中看一下!从甲骨文到今天的字形上看,利字都是禾苗旁边有一把刀的形象,显而易见,利字的本义是用刀来切割植物,中华民族自上古时代起就是农耕文明!所以庄稼的收获对人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只有庄稼获得丰收,才有好的日子!所以就有了这个“利”字!
而义字,在繁体字中!上部分的偏旁是“羊”,,下部分的偏旁是“我”,在甲骨文中“我”的本义从戈,有武器和杀伐意思。因此,由羊和我组成的“義”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正是用一件武器将羊从中分开,因此从字形上来看“義”字表达了杀羊这种行为。
杀羊做什么呢?在上古时期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在祭祀祖先跟神灵,重大的节日的时候,才舍得杀羊,宰牛!以获得祖先神灵的庇佑!求取一定程度上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兴财旺!所以“义”字里面,包含了一种对祖先,对规则的敬畏!和对民族,国家的一种情怀!是有节制,有限度的求!同样是求利,“义”代表的格局就脱离了狭隘的那个求利的范畴!
《易经》有云:利者,义之和也!而《中庸》里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两句话合起来理解就是,在仁义的前提下,合理的,适度的去追求,才能顺利的得到利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一门心思的掉到钱眼里,你越是追求利可能利离你就越远,也越危险,最后也不一定能守住,反而按照义的要求去做,可能离利更近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