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鞍华导演的新片《明月几时有》正在上映,既然无法去影院看新片,索性翻了她的旧片出来看。于是,趁着娃睡着了,重温了一遍《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以传记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萧红的一生,逃婚,私奔,写作,漂流。她与家庭抗争,与时代抗争,与命运抗争。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不像是剧情片,而更像是纪录片。
萧红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她经历了饥寒、苦难、战乱和贫穷,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萧军的恋爱给她留下了千疮百孔的伤痛,她的整个人都被消耗尽了。只有写作,是唯一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因此她一直渴望平静安定的生活,“能有个地方可以安安静静地写东西”。我想,她选择和端木结婚,也是一种对生活和命运的妥协吧。
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端木,哪怕是萧红在香港病重而时局又战火纷飞时,我也觉得端木时刻在想着从萧红身边逃走。但最后,他却一直陪伴着萧红直到她离世。从这一点来看,我想端木是深爱着萧红的。
而萧军,他是勇敢而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想要轰轰烈烈的生命,因而无法和萧红平平淡淡地在小楼里终老一生。所以,他们俩,注定会“宿命地分开”。
不过,片中有个镜头让我非常动容。那是萧军找到家庭教师的工作后,带萧红出去吃饭。两人饱餐一顿后,走在隆冬空无一人的街上,跟在萧军后面萧红开心地笑着。突然,她停下来,说,鞋带断了。萧军返回来,蹲下身,为萧红整理鞋带。之后,他去路边捡了一块什么东西,将自己的鞋带割断后将萧红的鞋子系起来。那种细心与呵护,是二人之间琐碎的温情时刻。
而最后,她与端木结婚时所说的那段话,不止让影片中的端木哭了,荧幕外的我也差点落下泪来。她说:“我和端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我这种人,本没有奢望什么好的结局,我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谢谢端木的牺牲(大意)。”
萧红并不是个非常出名的人,若不是这部电影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更不可能看过她的作品。而通过这部电影,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会去找来她的文字阅读,从她的书写里观照她的人生,再与电影互相映照。如果萧红没有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和那样一个家庭,她是否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名?或许,她会嫁一个既不像萧军也不像端木的朴实勇敢的男人,为他生儿育女,在东北的乡下安稳地度过一生吧。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她终于可以按她的意愿自由地写作了。